笔趣阁免费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大秦帝国(精华版)(全5册) > 六、合纵大典 苏秦佩起了六国相印
    大河从洛阳头顶汹涌东去,南岸成了广阔的平原。

    苏秦选中了河外的虎牢关,要在这里举行六国合纵的会盟大典。会盟地点一确定,各方一致公推韩国新郑作为会盟后援基地。大计之中,会盟大典的日期难以确立,要与各国君主磋商。正在苏秦准备盟约文本,孟尝君搭建会盟主坛的忙碌时刻,荆燕飞马赶回,带来了一个惊人的噩耗:燕文公溘然病逝了。苏秦想起燕文公的发轫之功,不禁悲从中来,跌足大哭,在虎牢山北麓专门设置了一个祭坛,向北遥遥拜祭。这一夜,苏秦生平第一次难以入眠,直到东方发白。

    日上三竿,突闻马蹄声疾,一骑火红骏马风驰电掣般冲下官道,冲进了军营,瞬息之间飞到了中央幕府前。骑士滚鞍下马,高报公子无忌紧急书简。孟尝君连忙打开,一行大字触目惊心:魏王病逝,国丧在即,会盟似可稍缓。

    说也费解,恰恰在这最要紧关头,几个大国都出了事。齐威王、燕文公、魏惠王三个老国君一个接一个病逝。赵肃侯、楚威王两个正在盛年的国君,又同时卧病不起。只剩下一个韩宣惠王,一日三探,急得团团转。当此时刻,苏秦没有慌乱,当即率一支精干飞骑再度开始了六国奔波;历经近一月,六国皆在国内生变的关头扭转了过来,重新坚定了合纵意向,大势再度明朗了。

    公元前三百三十三年深秋,中原六大战国君主终于齐聚虎牢关。

    隆重的合纵会盟大典,终于成功举行了。这时,除了赵国没有称王,其余五国都已经成了王国:楚威王、齐宣王、魏襄王、燕易王、韩宣惠王。其中,齐魏燕韩四王,都是三十岁左右的青壮国君,器宇轩昂,仪仗宏大,一片勃勃生机。楚威王与赵肃侯是会盟大典的核心,偏偏俩人都身患痼疾,一个坐着竹榻被抬进行辕,一个坐着轮椅被推进行辕,给会盟大典平添了几分悲壮。

    苏秦主持了六王初会,公推楚威王为纵约长,会盟大典便有声有色地铺排开来。第一日,举行了极为隆重的祭天大典。祭天台设在大伾山的顶峰,纵约长楚威王被三十六名楚国壮士轮流抬上了祭天台。到得台顶,山风呼啸,众人无不担心祈祷。可楚威王竟神奇地站了起来,天平冠粲然生光,黄丝大袖飘飘飞舞,云中天神一般。高亢沙哑的声音从天上飞来,在大河平原上悠悠飘荡:“伏惟天帝兮,芈商拜祭,六国多难,强秦肆虐,生灵涂炭,国将不国。今六国结盟,合纵抗秦。祈望天帝佑我社稷,保我苍生,使我六国,永世康宁……”山下六国的万千人马一片欢呼。

    次日,是立定盟约大典。赵肃侯宣读了《六国合纵盟约》,简洁凝练,只有六条,时谓约法六章:

    其一,六国互为盟邦,泯灭恩怨,视虎狼秦国为唯一公敌。

    其二,秦攻一国,即六国受攻,同心反击。

    其三,六国共组合纵盟军,纵约长得赐封大将。

    其四,盟约伊始,六国与秦断绝邦交,杜绝商旅,同心锁秦。

    其五,六国各派特使效力合纵事宜,但有所请,无得拒绝。

    其六,六国共视苏秦为本国丞相,赐相印,授权力,总揽合纵。

    盟约宣罢,全场雷鸣般雀跃欢呼,呼啸席卷了大河平原。趁热打铁,六国君主在行辕歃血盟誓,在羊皮盟约上庄严地盖上了六国君主的鲜红大印,国各一份,盟约正式告成。之后,各国君主立即指派了本国的合纵特使,其中四个大国特使当场被君主封为高爵特使:魏国魏无忌,立封信陵君;齐国田文,已封孟尝君;赵国赵胜,立封平原君;楚国黄歇,立封春申君。

    第三日议军。在楚威王主持下,六国议定了各自当出的盟军兵马:楚国十五万,齐国八万,魏国八万,赵国十万,燕国五万,韩国五万,共计五十一万大军。兵马议定后,举行了盛大的六王大宴,席间最为隆重的仪式,是六国君主一一向苏秦授本国相印。

    那时候,各国丞相的权力不尽相同,名称也各有差异,但却都是总揽国政的开府丞相。苏秦所兼各国相职,自然不是总揽国政的开府理事丞相,而是一种总揽邦交大事的外相。战国大争之世,邦交斡旋常胜过雄兵十万,干系邦国安危,丞相权力的一大半是外事。如今,六国将外事大权一体交于苏秦,当真是旷古未有的同心壮举。当六颗金印光灿灿地用铜匣、玉匣各自捧出,又一颗一颗佩上苏秦腰间皮带时,乐师席奏响了庄严肃穆的《大雅》乐曲,行辕大帐觥筹交错,一片赞颂欢呼。

    一颗一颗接受了沉甸甸的金印,苏秦心情出奇地平静。一个布衣之士,往往终生奔波而不能求一颗金印。朝夕之间,他竟佩起了六颗相印。平静笑容下,他有些恍惚了。蓦然之间,想起了张仪,那伟岸的身躯,那洒脱的谈笑,骤然间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1]镒,战国重量单位,一镒合二十两,千镒即两万两。

    [2]河内,春秋战国时,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为河外。

    [3]执圭,楚国的第三级高爵,仅次于君、侯。

    [4]大司马,执掌全国军事行政,同中原战国的国尉职权。

    [5]彝陵,今湖北宜昌地区。

    [6]薨,《礼记》载:天子之死为“崩”,诸侯国君之死为“薨”,战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