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免费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人在大明,无法无天 > 第651章 老朱居然都能被说服
    第651章老朱居然都能被说服

    朱标说的没有错,这件事的确是能够让朱元璋感到高兴。

    怎么来说呢,应该算得上是把他的遗憾都给弥补了。

    当时陈寒刚到明朝的那会儿,还眼睛没有好,然后他们几个人想去询问一下陈寒,自己这个大明开国皇帝干的怎么样?

    当时的陈寒的确是说他干的还不错,但是有一些毛病,而这些毛病呢却能够祸害无穷。

    他肯定是不服气啊,哪有自己这个开国皇帝做这些事情却祸害无穷的。

    可是听完了陈寒最后说的那些话,就只能是觉得无可奈何。

    因为陈寒说的还真就是对的,因为当时的陈寒说最大的问题除了在制度上面完全想着有一手掌控之外,还想着要天天向所有人都听话。

    尤其是那些当官的,虽然这不能怪朱元璋太过小心眼,因为当初的那些当官的的确有一些让人觉得必须得要杀一杀他们的点。

    毕竟那时候当官的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从元朝留下来的那些恶习。

    就比如包税制之下的那些恶习一直都存在,所以导致那些个当官的永远没有想过要怎样体恤民情。

    他们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当官了之后就得贪污受贿。

    可能他们还不适应像朱元璋这样的皇帝。

    朱元璋这个皇帝一直想的就是,我之前当老百姓的时候,你们这帮当官的为了从我们手上捞那么一点油水,想尽了办法把我们所有人给变成难民。

    为了这个,我也不能够让你们现在得逞。

    所以你们必须得给我死,谁敢贪污谁就死。

    如果朱元璋真的能够一个人包办了全天下所有的活的话,那估计他就不希望有官员了。

    在他的脑子里边,他从来就没有把那些当官的当成人,只当做自己治理天下没有办法存在的那些工具而已,甚至连工具都不如。

    虽然大的程度还达不到像后世满清那样,把汉人官员当作是奴才,可也差不多。

    因为他是真把天下当成了他老朱家的一份产业。

    他是开创了家国不分的皇帝的先河。

    在他的眼里,天下就是我们老朱家的,你们所有子民都是给我老朱家干活的长工。

    而你们这些当官的,就是给我们老朱家看管那些长工的人而已,千万不要有其他的想法他就是这么想的。

    所以他容忍不得那些当官的敢贪污,就像地主容忍不了家里面的长工居然敢偷自己家里的粮食一个心态。

    而那些当官的则不是这种心态,当官的估计是圣贤书看多了,就觉得像我们这些当官的是跟君王共治天下。

    所以君王享有的一些权利我们不能说全部都享有,但总得给我们一部分吧,要不然我们干活没有动力。

    这就是当初朱元璋跟当官的基本矛盾,在这个基本矛盾之下,一开始当官的还是有那种心态。

    那就是你朱元璋再能耐,你不也是一个人吗?你离不开我们这些当官的,那你总得掂量掂量的吧,绝不可能说来一个鱼死网破。

    这就真的是天真了,之后的表现可以看得出来,当时的朱元璋还真就敢杀,给那些当官的来一个什么叫做你们天真了,所以才上演了那么多次的大案。

    案子过后的确是爽快了天下官员,即便是想要贪污,那也只能偷偷摸摸的,而且可能真的是如陈寒自己所猜测的那样。

    陈寒当时就猜测,朱元璋可能是真的放纵那些贪官污吏的。

    因为他的放纵,所以才有了那些贪官一直不肯收手,因为他的放纵,让天底下那些百姓只知道怨恨贪官。

    因为朱元璋这个皇帝别看没有读过那么多圣贤书,甚至要比很多历史上的那些皇帝的成分都要低,但是不得不说,这个人的学习能力和手段是极为高明的。

    他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天才人物,他用《大诰》这种形式类似于大字报,让老百姓们可以知道律法,虽然写的并不是很明了。

    而是以插图的形式把朝廷办理的比较著名的案例,以图画的形式画在大诰上,然后发给老百姓们看。

    可是他也知道,天下老百姓识字率相当低,估计也就只有百分之一二的样子,那这样的话就没有办法推行了,那怎么办呢?

    简单,它发明了一个特别让人拍案叫绝的推广方式,也是一种所谓的营销方案吧。

    比如你这个人犯了罪的话要抓你,首先当官的很有意思,先不给你定案,不先给你审判,可能也不是先询问。

    而是什么呢?

    派人去你家里边,看一看你家里有没有这本《大诰》的书。

    如果有的话,那就罪减一等,流放的刑罚就变成就地监禁。

    判五年就改成判三年,判三年改成一年,如果一年的话,那么就地就放了。

    其实按照现代的律法来看的话,像家里边既然常有这本书,那就应该是懂得一些律法,那还犯罪,就应该是知法犯法啊。

    可是为什么却还要减刑呢?

    这种逆着律法的习惯来判案的办法,在很快的情况之下,就把《大诰》这本书推行了下去。

    也就是说,朱元璋用很低的成本,就把一普法知识给普及了下去,这要比读书先生普及要快得多。

    而且这样一来大部分的人,看那个案子被吓住不敢犯罪的,少部分才会钻这个空子。

    如此一来,大家也就都知道了,朱元璋反腐的力度有多强,也都知道了原来皇帝陛下是有多么的爱民如子。

    这种口碑出去了之后,老百姓们至少明面上是觉得朱元璋这个当皇帝的是不错的,之所以出现贪官污吏,全部都是因为那些贪官污吏贪得无厌。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在于,朱元璋是因为是从底层起来的皇帝,他跟老百姓的思维是很同步,很能跟老百姓共鸣。

    所以他制定的很多律法,就跟老百姓的口味很相同。

    老百姓也很讨厌当官的拿那么高的俸禄,因为老百姓一直都觉得你们这些当官的那肯定有很多灰色的收入,既然有这么多灰色收入,凭什么你们还要拿那么高的俸禄?

    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老百姓会跟皇帝共鸣,觉得皇帝这么做是对的,因为他们跟皇帝的想法是一样的。

    那皇帝当然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了,这么一来,那些当官的还真有的时候是也哑口无言。

    甚至可以说被整治的服服贴贴,因为还真就是他所想的那样,老百姓们就因为相信了皇帝说的那些,所以下意识的就觉得当官的,你要是拿这么高的俸禄的话还得了。

    你已经比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要好过得多,所以你就不应该拿这么高的俸禄,你就应该清廉自守。

    你就应该像皇帝陛下那样,每天过的日子很艰苦。

    人家皇帝自己也是非常的勤劳,你们这些当官的为什么说做不到勤劳呢?

    那肯定是你们这些人有问题,既然是你们有问题,那就怪不了环境。

    所以这么一搞的话,朱元璋本人在老百姓们那里的口碑非常好,可是当官的口碑却相当之差。

    他这样做就极大的保障了民间的基础,可是陈寒来了之后也直接指出来,你这样干只会让当官的越来越对抗皇权。

    后来朱元璋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而且也发现这个问题还是非常严重的,因为正如陈寒所说的那样。

    由于自己一直都想让那些当官的不敢伸手,制定了极为严酷的律法,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即便是这样,也不能阻拦那些贪官污吏的出现。

    他原本以为大家伙有这样的意识,应该很好办才是,却没想到根本就不是那样。

    即便这几次经历了这么严苛的律法,即便所有人在看到自己杀了这么多官员之后,依旧没有阻拦他们去贪污受贿。

    他也反思了很多原因,却怎么都不承认是因为自己给他们的俸禄实在是太低,同时这也仅仅只是一个原因。

    剩下的原因是因为他的经济制度有问题,或者说当时元末明初天下凋敝,在那种情况之下,就应该明白经济一定会受影响,所以不能太过于苛刻。

    那些当官的本来经济就受到了巨大影响,你还让那些当官的活不下去,那他们可不得为了自己能活下去而努力去捞偏门。

    估计朱元璋是看到了这样的问题,但是他不愿意改,凡是心里想着要求当官的自己要严格要求自己,要不然你就没有资格当我大明朝的官员。

    在这种恶性循环之下就可以看到,朱元璋治理之下的官员很是无奈。

    因为他们既要活下去,同时呢又想活得更滋润一些,可皇帝根本就不允许他们活的滋润,反而是一味的要求他们必须得要艰苦朴素。

    必须要把该做的事做完,不该做的事也得干完。

    说实话他的这种态度还真就让那些当官的厌恶,可是呢又没有办法。

    在如此高压状态之下,当官的就只能先熬着吧,熬到你老死之后,我看下一轮环境没有了这么强的威压,没有你这么厉害的手段之后能怎么把我们控制得住。

    这也是为什么,等到了朱元璋后面的皇帝朱允炆登基后,立刻出现了剧烈的反弹。

    大量的官员开始篡改朱元璋的那些政策。

    甚至即便明知道这样改可能并不见得有多好,但他们依旧要改,甚至有点矫枉过正的意思。

    而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朱允炆当皇帝的时候出现了那么多,朱允炆刚刚登基就开始大量的更改朱元璋政策的事件。

    因为这是文官的一次反弹。

    这是一次积蓄了许久之后的有预谋的剧烈反弹。

    而这也是朱元璋失败的地方。

    这就导致那些官员矫枉过正之后,直接就把本不应该要那么急的削藩制度,弄得太急了。

    就因为他们太急,才导致那么多藩王被逼反。

    甚至可以说燕王朱棣之所以会造反,老爷子也有一定的责任在。

    如今听到朱标这么说,他现在想了想,还是说道,“既如此,那便按照你们所想去办吧。

    “既然你们觉得官员应当提高点俸禄,那就提高一些吧,甚至还可以多给他们点补贴。

    “当年朕是觉得这帮人不该拿这么多,可现在看起来,要想让这帮人听话又得让他们干活,还真就得先喂饱他们。

    “不喂饱了他们,他们变本加厉的剥削老百姓,那反倒是变成了咱祸害那些百姓了。

    “咱们活到现在这个岁数了,咱承认咱刚当皇帝那时是想着要把全天下的权利都给收回到咱手上了。

    “可现在呢,咱已经没有这个念头了,咱也在想着要让老百姓们过得好一点,咱也在想着别让咱到死了之后,到地下去没办法面对那群老兄弟们。

    “老兄弟们替咱打下了这么个江山,咱没有守住啊,那就丢人现眼了。”

    朱元璋说到这里之时,眼神当中也难得的出现了一丝红润。

    到了他这个年纪也就已经看透了一切,花花世界也看得多了,所以根本就没有其他的想法了,现在就只想着留一个好的名声,给将来的后世子孙们看吧。

    那些官员在自己的手上过得也挺苦,如果能让他们的日子稍微过得好那么一点,对老百姓们好一点,那也算自己做的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听到朱元璋这么说,朱标也是微微一笑,“爹有您这句话呀,您算是积大德了,您就放心吧,天下老百姓虽然并不知道您加了官员的俸禄其实是为他们好,可是官员们知道。

    “总有些官员是正直心底干净的,他们一定会为您歌功颂德。”

    朱元璋听完朱标这番话后哈哈大笑,“要是咱年轻个三四十岁的话,咱还能对这种虚名感兴趣,可现在啊,咱就只想儿孙满堂,只想着你们能好一点,所有的骂名就让咱一个人替你们背了。

    “你们重新开始,重新将我大明江山,按照你们的想法去点缀,以后啊,咱就真该放手了,把权力都交给你们。咱呢,就替你们看看孙子,抱抱孩子就行了。”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