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免费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人在大明,无法无天 > 第650章 一贯宝钞兑换一两三钱银子
    第650章一贯宝钞兑换一两三钱银子

    听完了朱标的这番话之后啊,其实也有一些没有办法,他一直都在想着要如何让自己的子子孙孙们可以有一个更好的出路,所以他不择手段甚至有些恶劣的去让这些官员听从自己的。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似乎并不是那么的容易,尤其是这些官员,一个个的都像防贼一样的防着他的那一刻,他就算是明白了。

    如今在这种情况之下,每个人其实都在想着要怎样才能够捞到更多的好处,即便这些当官的一个个已经被他整怕了,但是他们的初衷似乎根本就没有改变。

    他们从来都想着说要怎么样才能够往上爬,他们从来都想着要怎样才能够让所有人都看到。自己的荣耀也正因为如此,所以现在一个劲的没有动力,想要去做一番大事。

    因为这些个当官的一个个都都在想着要怎么样才能够让后辈儿孙们记住自己,说白了就是想要让自己在族谱上面更有名望一些。

    甚至可以说每一个古代的人根本就挡不住,在祝福当中让自己更有名望一点,这种诱惑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这些个当官的根本就不会因为你朱元璋搞了这么一点事情,就挡住他们当官的欲望。

    甚至更多的让他们变本加厉地想要去对抗皇权,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就能够让皇帝明白自己根本就不可能跟所有的官员对抗。

    在他们的眼里,只要把皇帝的权威给打下去,皇帝就能够听从自己的,他们更想要回到两宋之时的那种情况。

    为什么很多官员一直都提倡复古复古,因为到了明清的时候,皇权的集中能力比其他的所有王朝加起来都要强大,甚至有人说过乾隆这个皇帝可能是有皇帝以来属于最齐全的一个。

    越是到了这种程度,越有很多官员提出来说所谓的要恢复骨质,甚至有些改革变化也想要恢复那样的制度,但是不可能。

    因为越到明清的时候,还钱就越集中越集中,皇帝手上的权力就越厉害,越能够收拾他们这些当官的为什么到了清朝的时候有这么多文字狱出现?

    就因为满族的这些环境,一个个很明白这些个当官的或者说汉人那点小心思,他们在辽东的时候就已经非常的了解汉人,所以即便是后来慢慢地接受了汉化,但其实他们一直在提防着汉人。

    一开始这些汉人官员都在想着要怎么样去教导这些个满足,皇帝们要怎么才能够慢慢的汉化,甚至要怎么样才能够让更多权力留下来。

    可是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异族皇帝,更是防汉人像防贼一样,根本就不可能把一丁点的权力透露出来。

    甚至有可能他们已经总结了,明朝的皇帝为什么内阁和太监会把皇帝都给忽悠了。

    是因为明朝的皇帝把内阁的官员当成官员了,这样才会让这些个当皇帝的没有办法把权力集中,甚至到了后面内阁和太监们把皇帝的权力都给分化了。

    所以他们这些一个清朝的皇帝一直都非常的忙于,要怎样才能够把内阁的大臣和汉人大臣给分化开来。

    甚至到了后来搞出来的所谓的军机处,更是把那些官员当成奴才来使用。

    是的进入了军机处,看上去好像有很大的权力,甚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样,但其实没有所谓的职位。

    军机处像是一个参谋班子,但是又不像个参谋班子,他们比参谋班子提出来的意见要更集中,可是他们又没有皇帝参谋班子的那种权力。

    根本不可能指挥的动其他大臣,甚至在皇帝看你不高兴的时候,直接就能够把你一脚给踢走。

    所以明朝的皇帝似乎对大成还算不错,毕竟没有把大臣当做奴才来使用,也很尊重这些当官的。

    一直到了明朝后期的时候才出现了像崇祯这样的皇帝,崇祯的确是没有把大臣当着臣子来看待,而是防贼一样的防着那些臣子。

    甚至明朝崇祯皇帝有点太急躁了,他一直都觉得做错事的都是那些大臣,而不是他这样的当皇帝的。

    很多人都说崇祯这个环节如果不去瞎折腾,甚至可以说他只要跟他前辈嘉靖和万力那样不做事,那整个帝国说不定还能够缓过来。

    但正因为他急切地想要做事,正因为他一直都没有觉得自己的才能不足,甚至他想效仿太祖皇帝朱元璋那样的勤奋,只是他越是勤奋,越是把整个天下闹得乱哄哄的。

    所以很多人评价崇祯皇帝是怎么评价的?说他不是亡国之君却背了亡国之锅

    但其实说道理啊,他这个皇帝真当的一点都不合格,因为他一直都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上的那些个毛病。

    他不信任大臣,就像朱元璋不信任大臣一样,可是他没有朱元璋的才能,朱元璋不信任大臣,可是自己能处理很多的事情。

    朱元璋甚至要比很多的大臣真的强的太多太多,因为朱元璋自己本身在天底下流浪的时候见多了太多的世面。

    他自己起家的时候也经历了太多太多的险恶,认识到了人心有多么的虚浮,所以他能够分辨出哪些大臣是真心,哪些大臣是假意。

    尤其是他自己有建立大明的这个功劳在,所以他调动得了军队,那时候的军队也好,朝廷大臣也罢,虽然也有贪腐的情况,但是毕竟没有像后期明朝末年那样的集中化。

    后期的当官的跟那天底下的商人已经捆在了一块,他们成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利益集团,你要是敢动他们一点的,马上他们就会反弹。

    甚至他他们在朝廷当中的那些利益代表,一个个的也都豪横的很,根本就没有办法清除掉。

    崇祯自己也很明白这一点,甚至清除的大部分都是一些边缘化的人物,没有一个是真正触及到立身处的。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崇祯皇帝在眉山上吊之后,那些官员根本没有哪个会给他殉葬之类的,真正殉葬的也不是因为他这个当皇帝的,而是殉葬整个汉人江山。

    看到异族入侵占领中原,这些汉族官员有个性的,有细节的有风骨的,即便他们能力可能欠缺一些,但是他们的气节是不缺的。

    如果陈寒在这里的话,一定会对眼前的朱元璋和朱标爷俩有点同情。

    因为太子爷朱标一直都觉得自己有点对不住天下的那些官员,对他们实在是提出了很多苛刻的条件。

    有的时候也觉得很多官员的确有些不对,有些官员甚至贪腐的情形让他非常的厌恶。

    但是说一句真心话,他一直都没有觉得这些个官员到底哪个是不对,又或者这些官员真的就该死。

    很多当官的这是没有办法,被逼出来的。

    他很明白自己的老爹在做些什么事,在逼着那些当官的去贪污,逼着当官的去跟天底下的百姓对立。

    逼着这些当官的最后甚至伸手被捉,然后成就了皇帝的威名。

    这的确是他当皇帝的一种手段,很厉害,但有点对不住天下的官员。

    在谈到对官员的态度的情况之下,朱标是有点想要对天下官员好一点的,当陈寒提出了那么一个条件之后,他也觉得陈寒这么做有点道理。

    拿更多的俸禄来养活这些当官的,让这些当官的今后心里面平衡一点,甚至曾经陈寒跟他提过,如果能够让自己的儿子们的愤怒可以减少一些的话,那就更能够让天下官员心里边平衡。

    因为有很多时候陈寒都在他面前跟他说过。

    “老爷子你之所以没有杜绝贪官,是因为那些个贪官心里面不平衡,有句话叫做不患寡而患不均,你给官员俸禄定的这么低,给自己的儿子们的俸禄那么高。

    “甚至超过出了一品大员十几倍,你觉得这是个公平的事情吗?

    “既然你自己都觉得不公平,那天下官员能觉得公平吗?他们有时候贪污根本就不是为了贪污,而是觉得你这个当皇帝的对儿子这么好,对我们这些当官的这么差是什么道理?

    “要知道天下官员才是帮助你管理天下的人,而你的儿孙们即便有九边重镇要让他们去驻守,可是平心而论,大部分的活都是当地官员和基层官兵在干。

    “你的儿孙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享受生活,即便苦寒之地,他们的日子过得也是比副将翁还要富裕。

    “诚然你打江山很辛苦,诚然你为天底下老百姓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功劳很大,但如此不顾及事实的一味让自己的儿孙这般的富裕其实是违背了天下人的看法。”

    想明白了这个事之后,朱元璋长出一口气,笑了“行吧,你们这些当儿孙的自己都有主意,你还来跟我这么个糟老头子说这么多干什么?

    “说句难听的话,我哪天就快不行了,今后的事还不是你们自己说了办?”

    说这个话的时候朱元璋心里边还是感觉到很悲凉的,他一直都认为自己做的还不错,对得起天下,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儿孙们。

    可是没有想到陈寒到来之后却跟他说了这么多,陈寒都有很多说法对得上他的那些个政策之后,他就觉得的确是如同陈寒讲的那样。

    有的时候自己的确是有些不对。

    朱标看到朱元璋的态度后微微一笑,“当然即便是陈寒,那猴崽子也并没有一味地否定您的政策,您想一想他也曾褒奖您不是。

    “当时他刚来那时候说的有多好听了,没有哪句话是说您的不对,也只不过是因为在某些个具体的实施方面对你有些不满而已。但说实话,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是否是这般说?”

    朱元璋听完朱标这番话后也觉得是对的,“那除了这一点那猴崽子就没有跟你说其他的吗?他应该知道咱的脾气不可能。让你来气咱说说吧,还有什么好事?”

    朱标哈哈大笑,“看起来正如陈寒所说了解他的还真就得是您。”

    “得了,得了,你们翁婿二人啊,就不要在咱这个糟老头子面前卖乖了,说吧又有什么事了。”

    朱标从袖子里面再次抽出一张奏章来,“爹,还真如您所说,有件事一直都在考量。记不记得上次陈寒说过,如今大明王朝既然又有了殖民地,又有了大量的银子进来。

    “同时还用大量的银子作为准备发行了,如今具有准备金的宝钞,让宝钞的价值不断回流,现在已经有个好消息,市面上传来消息说,当前的一贯宝钞兑换白银的价值,已经达到了一贯宝钞换一两三钱银子。”

    朱元璋听到朱标这么说,差点从椅子上跳了起来,“竟有如此好事?”

    朱标点头,“的确有这好事,一开始你儿子我也不相信有这样的好事,所以派出了很多人去多方探查才发现的确是如此。

    “按照陈寒说的有三种办法,使今日的宝钞慢慢的涨了起来,这第一便是严格控制发行的量。要按照赋税多少来具体控制,所以达不到具体的数值,但粗略估计还是能估计得到。

    “只要比每年赋税多两到三成,那整个市面上的宝钞便能自由顺利,并且不贬值的流通下去。”

    朱元璋听得虽然有些云山雾罩,但是觉得还是挺有道理的。

    因为就像陈寒这猴崽子说的那样,为什么一定要保钞的发行跟赋税相挂钩呢?

    是因为赋税能够对生产力有最明显的对应关系,可以挂钩。

    接着朱标说道:“这第二就是建立宝钞的回笼机制,至于回笼,陈寒说的明白,咱们之前允许宝钞折赋税,但是折的比例太小,所以还不足以让宝钞可以代替实物赋税上缴,也就没有办法回笼宝钞。

    “而这次根据陈寒制定的政策,是直接让赋税以宝钞的形式上缴,既然宝钞如今已经跟银子的对比达到了那么高,咱们的宝钞更值钱,老百姓们用宝钞交税的积极性就高多了。”

    朱元璋听了后微笑起来,这就是他想要的结果。

    朱标再次说道:“这第三条就是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我们的大明银行已经有充足的准备金,甚至每个月都会不断的注入。”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