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说明当时县委对实行分田到户、大包干这种形式是持抵制态度的。

    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这当然与当时地委、省委的态度也是有关系的。

    听说当时省委书记许家屯就持观望态度,在江苏与安徽交界处还立了“坚决抵制分田到户单干风”的牌子,这就像一道无形的屏障,阻挡着改革的浪潮。

    然而,公社余登科书记却有着大无畏的首创精神,他就像一位勇敢的开拓者,态度鲜明地提出大包干、分田到户是适合河汊经济发展的最好形式,并积极鼓励和支持在全公社实行大包干。

    他的这一做法,在公社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一些保守的人开始担忧,他们害怕这种变革会带来混乱,就像担心平静的湖面被打破后会引发洪水一样。

    而那些渴望改变的人则看到了希望,他们积极响应余登科书记的号召。我和胡德志也在这个过程中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我们意识到自己不能再置身事外,应该积极参与到这场变革中来。

    随着大包干的推行,河汊公社的土地仿佛被注入了新的活力。

    农民们的脸上渐渐露出了笑容,他们像勤劳的蜜蜂一样,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劳作。

    曾经荒芜的土地开始变得肥沃起来,田间地头充满了生机。

    那些曾经贫困的家庭看到了脱贫的希望,孩子们的眼中也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尽管余登科书记支持的大包干形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着来自上级、同级、基层群众等各方面巨大的障碍、阻力和挑战。

    上级的保守态度、同级的质疑目光以及基层群众中部分人的观望心态,都如同层层乌云笼罩着这一新生事物,未来的发展态势依然充满着不确定性,一切有待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在这期间,县委先后派了六次调查组来到河汊公社,就像六朵乌云笼罩在河汊的上空。

    他们要求河汊不要搞一刀切,要尊重群众的自主权。这看似合理的要求,背后却隐藏着对大包干这种新生事物的担忧和保守态度。

    余登科书记,他是河汊公社的脊梁,一个坚定的改革者。

    面对县委的压力,他坚定地说:“实行大包干,实行分田到户,联产责任制,正是河汊人民的自主选择。”

    他的声音在公社的大院里回荡,像一阵清风,试图吹散那压抑的氛围。但县委的每一次调查,都像是一次风暴的来袭。

    每次调查组到来时,公社里的气氛就变得格外紧张。

    人们的眼神里充满了不安和疑惑,仿佛一场巨大的灾难即将降临。

    县委下达的三条指示批评河汊公社党委,并点名批评了余登科书记,这三条指示如同三把锋利的剑,高悬在河汊一班人的头顶。

    “一、河汊公社党委对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失去信心,在全公社推行分田到户,实行大包干,有背中央因地制宜的原则;二、河汊公社党委书记余登科同志有意识地选择外地实行大包干文章组织党委和机关工作人员学习,在谷庄大队召开分田到户大包干现场会,在全公社实行一刀切的做法是不切实际的;三、河汊公社实行分田到户大包干后,给集体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