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县城西区逐渐成为了山高县经济增长的引擎所在,
吸引着众多企业入驻,带动了就业机会的增加以及人口的流动。
而县城东区则相对较为宁静,保留了更多自然风貌和传统文化元素。
东西部之间既相互依存,又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山高县城独特的地域景观和发展态势。
原本一直以来,众人都遵循着既定的习俗,使得县城自然而然地向着西边不断拓展延伸,其间并未引发任何争议或讨论。
然而,就在此次着手编制第十四五规划纲要之际,当涉及到明确县城于十四五时期以及后续阶段的发展走向与核心要点之时,
负责此项工作的编制单位——燕京大学县域经济研究院,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项极具开创性的提议:
应当全力以赴推动县城朝着东边迈进,逐步回归巾车市,并深度融入巾车市整体的发展格局之中。
这一主张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瞬间将那个早已存在却被搁置许久的古老议题再度推至风口浪尖之上:
山高县城到底应该选择继续向西开拓进取呢,还是毅然决然地转身向东谋求新的突破?
一时间,各方观点纷纭杂沓、莫衷一是,一场激烈的辩论在所难免。
以范逸青主任为首的本地派领导们,长久以来一直遵循着向西发展的传统模式,这种惯性思维已经深深扎根在他们的脑海之中。
更为重要的是,因为这些人的故乡皆位于县城的西侧,那种与生俱来的情感纽带使得他们的感性思维瞬间主导了自己对于城市发展方向的看法和决策思路。
与此同时,在县内的官场环境里,土生土长的本地出身干部在各个科局级岗位上占据着压倒性的比例。
如此一来,范逸青主任所带领的这一派系自然而然地拥有了强大的声势,其影响力堪称绝对优势。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县委副书记肖一和以及常务副县长赵华强等人为首、从巾车市空降而来的领导成员,再加上那些从外地交流到此任职的干部们。
尽管他们同样受到地理方位思维的局限,但却始终坚定地主张县城应当朝着东方拓展。
然而遗憾的是,显而易见,他们在人数上处于明显劣势,属于相对少数的一方。
县发改委还在网络上开启了民意调查通道,但结果可想而知,主张向西发展的人是绝大多数。
还有人在评论区里骂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是猪脑子:
“这还用问,难道县城要去做巾车市郊区的县城?”
平心而论,山高县城向东发展,靠近巾车市,对接巾车市的基础设施。
不仅可以提升县城的城市管理水平,还可以承接巾车市中心的产业转移,向东发展无疑是有利的。
但官场上的事情就是这样,合理、科学、有利的好事,不一定行得通。
“司县长!十四五规划编制纲要草案需要研究定稿了,您看什么时间上县委常委会?”
县发改委主任找到司马阳,汇报纲要草案稿子的事情。
“我上周不是安排你们把草案稿子印发给各位常委,征求意见吗?情况咋样了?”
司马阳其实不着急草案定稿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