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子时期的武二总共打了二三十多场仗,她当了十年太子,打下了吐蕃打室韦,打下室韦打真腊,打完真腊打突厥,打完突厥打几个半岛……可以说是她几乎一直在征战沙场的路上,并且少有败绩。

    而毫无疑问,武二能这样在外打仗,绝对离不开武皇在内政上的作用,以及她对武二的信任、这里的信任不是指太子会不会功高盖主,而是指武皇真的从头到尾都很相信她女儿,相信武二能打胜仗,能打下更多疆域。

    而这种信任,在皇家其实很难见到,毕竟那有句俗话说得好:皇家无亲情,但亲情这东西吧,说到底,也还是因人而异的。

    武皇在历史上的形象其实不包括疼爱子女这一点,但像武二,确是史载的实打实的疼爱。

    许多人、包括三五事个人也觉着:爱在哪里,钱就在哪里,权力也就在哪里。

    于一位皇后而言,最深的疼爱就是顶住一切压力,让爱女自主选择婚姻,而于一位皇帝而言,最深的疼爱就是继承人的位置吧。能被立为太子,那多数都肯定是有感情的。

    大家真的别被所谓的皇帝无法立心爱之人为皇后,或者心爱孩子当太子的说法迷惑,细数历史,其实有前面那说法的皇帝真的很少,纯粹是个例,要么是年岁太小,要么是大权旁落、哪怕是大权旁落的皇帝,也有坚定要立心爱之人为后的或者心爱孩子为太子的。

    虽然说,对皇帝这种政治生物谈爱吧,好像有点荒谬和可笑,但皇帝也是人嘛、就三五事个人而言,更喜欢从人的方面去揣摩以及分析历史人物,神化或者机器化,在三五事看来,都实在有些有失偏颇。

    就例如唐高宗和武皇,这俩有句话怎么形容来着,说是:至亲至疏夫妻……俩政治生物在互相利用间又有一丝真情与爱意,磕了!

    ‘至亲至疏夫妻’吗?

    武则天对这些绯闻轶事接受良好,也无所谓后人甚至是当世人对她那些男女之事指点什么,厌恶或者唾骂于她是完全不痛不痒,倒是像天幕这样带着点推崇的语气的,还是少见了些。

    但终究,再多这些所谓的评价,也只不过似是在武则天心头拂过一阵清风,不曾留下半点痕迹。

    作为皇帝,也作为母亲,武则天更关注的是太子以及她女儿打得那些仗。

    作为皇帝,自然是非常欣慰有这样强大还忠于她的武将,为她打下大好江山,还能于她君臣不相疑,并留下后世青名。

    可作为母亲,武则天则难免会有些忧心这一场场战争里,她的女儿可能会落下什么样的伤,忧心她的女儿征战这十来年会不会累会不会耗尽心神……不过武则天倒也清楚爱女的性格,至少她知道,旁人逼迫或者所谓名声,长意是从来不在意的,若如天幕所说般打仗十多年,那么必然是她自己乐意并且主动选择的。

    除却一部分她自己的意愿,武则天更明白、她或许也是女儿选择战场的一部分原因。

    所以说,人都是矛盾的。

    最初武则天希望女儿能在官场或者政治上做她的帮手,如今真的知道女儿在战场上奋战多年,她又难免觉着有些难过以及无奈。

    可武则天并不认为自己的这些感情有什么不对,君不见太宗泣父,被史载赞誉,那她为女神伤,又为何便不可?

    武则天知道自己女子的身份,让许多人紧盯着她,等着她倒下,等着她死去、可她偏不,她就要站在这里,她还要看她的女儿打下一块块土地,比许多皇帝许多贤人还要厉害!

    总共一盏茶的时间,是武则天给自己留的休息时间,她在闲暇时,脑中也不停转着各种想法,多是琐碎无厘头的,思考来也全做放松了。

    而被武则天惦记着的武长意,在书房外坐了一会儿,就马不停蹄的往自己在郊外的别庄去。

    从确立下目标后,武长意就一直在朝着她的目标前行,哪怕因为各种原因限制,她只能悄悄的、在暗地里去锻炼以及训练一些亲兵,但她还有当时的武后帮忙打掩护,藏着几百亲兵的别庄颇为安全与隐秘,连太平都不知道。

    武长意入了别庄,便换上一身软盔,立至习武场的高台上。

    高台下排列整齐,总共二百八十人,男女皆有,女一百五十二,男一百二十八,皆是各地孤儿,以二十八星宿分组命名,列队亦是,还按星宿分职能,东方七宿负责情报,西方七宿负责经商,南北方七宿负责武力。

    这二十八星宿是武长意年幼时,犯中二病的时候,央着武则天帮她收集的。

    武长意现代也才活了不到二十岁,再加上或许还有年幼躯体的影响,还有些对周围环境的居安思危下,她各种撒娇,终于是磨得武皇点头,从此踏上帮她遮掩帮她收人的路,倒是没管她如何去管理训练这些人,属于是只管杀不管埋了。

    最开始,武长意是想着弄点亲信和打手、反正武长意知道自己的性格,就是不怕惹事还特意爱惹事,为避免以后打不过人,她决定先弄点人来,结果后面收的人越来越多,她就索性往综合方面训练。

    如今再看那时候的自己的有些胡来和无厘头的行为,武长意倒觉得庆幸。

    挺好,手上有点人,总比空手上阵的好。

    要打,但如何打,如何尽量损耗最小的去打,才是最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