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仙姑显灵救太祖阿保机感恩修寺庙
片刻王休姑从外边进来,耶律世义虽然二十多年没与妹妹休姑见面,但是她模样没变,一眼认出自己的妹妹,快步上前迎去,喊声:“妹妹!”两眼流出心酸的泪水。
休姑同时叫声:“哥哥!”两手拉住哥哥的双手,呆愣的望着哥哥的面孔说:
“时光无情,把我们带老了,咱们兄妹终于相逢了,哥哥你头发白了,老了!”
她凄婉地说着,泪水顺着脸颊滴下来。内心充满伤感和凄凉。她见到了亲人,有一腔悲痛的苦水象骤涨的秋潮,向哥哥倾泻出来。这时机灵的黑虎急忙向休姑叩头说:
“拜见姑姑!”休姑见有一个黑小子跪在地上把自己称为姑姑很是奇怪。
休姑给哥哥擦干了眼泪问:“这孩子是谁?快起来!多么乖巧的孩子!”
耶律世义说:“是我在路上收的徒儿,名叫黑虎。你看着他像是孩子,可是他已经二十多岁啦。”休姑点头,用手抚摸黑虎的头说:“他是童颜,童心啊!”
休姑让哥哥与黑虎坐下说:“哥哥不要难过!我们兄妹二人相逢是件大喜事,抛去悲伤,静下心来。”
王休姑拉着哥哥的手,三人到了修炼堂后面的会厅。突然想起哥哥和徒儿行走了一昼夜,还空着肚子呢,便吩咐厨房预备斋饭。
王休姑急忙打听侄女余瑾的情况。耶律世义也急需知道女儿余凤的下落。兄妹二人就相互介绍讲述,这离别二十多年的经历。首先由哥哥讲述这二十年的艰苦历程,他说:
“你我从家分手后,我带领你侄女余瑾一直往北面逃脱。到了女真部落边境,官兵就不追赶了,我父女二人更名改姓,隐蔽在女真部落里,因为你侄女余瑾才四岁太小,不变四处漂泊,我又投奔余瑾的舅舅萧成。萧成指教余瑾读书,把她培育养大。余瑾十四岁那年,朝廷给咱父平反昭雪,叫我顶替父亲的官职,被我拒绝。我下定决心寻找亲人。因而我带领余瑾离开萧家,去寻找你姑侄俩。到处奔波,四海为家,以打猎为生。余瑾十七岁那年,巧遇朝廷宰相萧浞卜,由我指亲做了他的第三夫人。当时因为余瑾已是少女了,带领她行走不方便,因此必须把她嫁出去。我才做出此决定,她在相府我很放心,我便做出决定,离开宰相府,一人出来寻找你们。我又寻找了七年,在路上收了徒儿黑虎。我师徒二人仍然在五台山各个寺庙查找。突然前天在路上遇见一位神婆,她给我二人指点路的方向,才遇见我刚才对你讲的那件买卖石板的事。找到这里。”
耶律世义详细的把离别后的经历源源本本的讲了一遍。喝口茶水。休姑惊讶的说:
“这指路卖石板之事,一定是我师傅弘日道姑在显灵。我刚才给师傅扫墓祭祀时,就发现蒙在师傅的牌位上的红布不见了。那块蒙石板的红布就是这块红布。以后咱们去陈庄林家就会见到这块红布。可见那位吆喝卖石板的人就是余凤的大姑姐的丈夫陈福。”
随后王休姑便在多年前回家的路上,搭救林慧妹等三家的事件,以及余凤如何在七岁那年失踪,被韩德让搭救,落到韩家抚养之事,以及后来遭受皇亲解里的逼婚,被自己和耶律休哥的二十名骑兵救出的事都对哥哥讲述一遍。她说:
“余凤和林景棠十年前成婚了,林景棠是阳高县衙署。生个女儿八岁了。因为我继承师傅的道长的位置。没有时间去看望她们,五年没与余凤见面了,她们的生活状况,我一无所知。”
耶律世义说:“我以为余凤和你在一起,都在寺院里。原来是这样,这孩子受了几次挫折,可苦了她啦。我们要早见到她,这二十年不知女儿的相貌变了什么样了,生的外孙女不知长的什么模样。”
一会儿,一位道姑进来说:“斋饭已好,请您们去吃斋。”休姑带领哥哥师徒二人去斋房用餐。桌是摆着四个素菜和三碗汤,一盘子馒头。这是寺院款待人的最好斋饭。休姑说:
“哥哥!你二人吃不惯这斋饭吧?”
世义笑着说:“还好!习惯了,这些年大多数在寺庙里度过的。”
黑虎问:“姑姑!你们出家人为啥吃素,不吃肉;我在山林里的时候,天天食肉,可香啦。”这句话引起三人哈哈大笑。休姑对黑虎说:
“孩子,你还年轻,这里面的奥秘你不懂;等姑姑以后给你讲,慢慢的你就会明白了。”
饭后王休姑带领哥哥耶律世义,走进三佛堂,逐个佛遵叩拜。最后又去后山弘灵塔前对着弘日道姑的牌位,拜叩,谢恩!拜毕回到厅,兄妹二人继续谈论离别二十年的往事,分别与相逢的悲喜离合的复杂心情。这离别后的情感是几天几夜也讲述不完的。从老家遇难父母被害,到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不知度过多少困境和苦境。几乎到了日薄西山,穷途末路的绝境。回忆起这饱经风霜,坎坷沧桑的二十年的凄惨经历,坎坷的半生。他兄妹二人,时而悲,时而忧。时而怒,从伤感谈到报仇。耶律世义说:
“朝廷虽然给父亲平反昭雪了,仇人敌烈已被处罚,但是他的爪牙和后人还在。依然在兴风作浪。”
休姑说:“咱哥俩能够在白云观团聚,余凤得救,以及石板显灵,搭救了林家。多亏白云观长老弘坤道姑和我我师傅弘日道姑的点化。师傅对我讲过;咱王家于白云观和大辽朝廷三者有着深厚恩缘。
耶律世义问妹妹说:
“你十七岁时是咱父亲把你送到五台山白云寺学艺吗?后来你怎么又来在白云观出家呢?辽国朝廷于白云观是什么关系?”
王休姑说:“说起话长啦!等我详细的慢慢的对你讲解。”
接着休姑又自己如何来到白云观,白云观和辽朝的关系讲给哥哥讲述说:“我师傅弘日道姑对我讲述;他的师傅也就是我的师奶弘坤道姑,她是白云观的创始人,关于白云观于辽太祖阿保机的恩源情缘。是弘坤道姑对我师傅弘日道姑讲述的。”
唐天复三年,阿保机带领奚迭刺部,率领二千名契丹精强骑兵,征服了辽河北部的女真未附之部族。紧接着向东扩展,于渤海国(归唐朝管辖,唐玄宗派遣使节崔忻为渤海郡王)交战,遭到渤海郡王崔忻大军强烈反击。在渤海铜山郡置咸州的东南山区,象牙山一带,交战三天三夜,契丹兵寡不敌众,全军覆没。被围困在马家寨后山城一代。
这天夜间,辽太祖阿保机带领十几个人突围,来不急骑马,徒步逃跑。渤海大军,紧跟后面追杀。有一名骑兵追赶上来,阿保机见势不妙,急中生智,躲避树棵下,因是黑天,那位骑兵下马提刀去寻找,发现了阿保机在眼前蹲着,便向阿保机猛刺一刀,刺重了阿保机的腿部,阿保机见自己腿上受了伤,一股激劲,一跃而起,夺下对方的刀,向那兵刺去,那兵应声倒下。阿保机趁机跨上那匹马,打马而逃。见后边依然有渤海大军追赶。到天亮时,阿保机回头一看,其它十几位随从弟兄都不见了,全被波海大军砍伤俘虏了。只有自己一人骑马在逃跑,幸亏得到了这匹马,没被追上。跑到天亮,他回头一看,见到追军逐渐逼近,他再往前看;是汹涌澎湃的辽河,挡住了逃路。此时正直雨季,洪水波涛滚滚。无有船只摆渡。
阿保机坐在辽河岸上,眼望狂浪涛涛的辽河水,他心急如焚,伤心欲绝,自己已经处在绝境,后面追杀的大军马上赶到,我定会被活擒,死路一条,他大喊一声:
“天灭大辽也!我宁肯自尽,也不能被他们活捉。”他欲要拔剑自刎,口中高呼一声:“天灭我也!”喊声刚落。一声霹雳雷鸣,震掉了手中的宝剑,落在辽河里。倾盆大雨袭来。奇怪的是;霎时雨过天晴,忽然间河面浪涛消失了,水面平静下来。突然河面上出现一只木船,船上坐着五位青衣道姑。手持划桨在划船摆渡。小船徐徐的向这边靠拢。阿保机在焦急的招呼着:
“救命啊!救命啊!”这时渤海国大军已经追到岸边。阿保机正处在危机时刻,船上的道姑们听见岸边的呼救声依然不言语,只是看着阿保机在微笑。惊奇的是小船距离岸边有二丈远,从船上瞬间出现一块木板搭在岸边。这时后面追赶的大军直奔阿保机扑来,阿保机,把马丢下,急忙飞快踏上木板跑进船上。岸边追杀的渤海大军高声吼叫:
“站住!你跑不了啦!船家,等一会儿,不许开船!”
有几个兵边喊边跑上木板。刹间木板被蹬翻河里,五个追兵掉进辽河里,见龙王去了。小船稳稳的向对岸划去。这边渤海国的大军,眼巴巴的看着阿保机逃走了。望河兴叹。
小船靠河西岸。阿保机下船到了岸上,跪地向木船上的五位道姑叩头,拜谢救命之恩。说声:
“谢谢五位菩萨救命之恩。请问:你们于我素不相识,无怨无德为何救我?”其中一位道姑回答道:“我们是救大辽江山。”
阿保机又问道:“您们五位菩萨在哪座寺庙修仙?法号怎称呼,寺庙在何处,我登基后必前去拜仿报恩。”
一位道姑回答说:“我们住在象牙山下,王氏后嫡,是受佛爷指点,来此救你。”
阿保机听罢点点头,又跪地叩拜,等他抬头时,突然间小船和五位道姑不见了,他惊得目瞪口呆坐在河沿上,暗想这是天神在显露,派五位道姑来保我大辽江山,是佛主在保佑朕,天助我也,他对着天大笑三声,震天动地。
阿保机顺着小路向西走去,辽河岸西是一片荒凉草原,茫茫苇塘,四处不见人烟,清冷寥落,万籁俱寂。由于一天没吃东西,在惊吓中跑出五十多里,又遭受一敞暴雨,腿部还受了刀伤,流出许多鲜血。他觉得四肢乏力,身体不适,腿脚发软,头脑昏迷,突然昏倒在一棵柳树下。不醒人事。他患了重病,不治之症,生命垂危。
阿保机不知昏睡多长时间,二眼慢慢睁开,坐立起来,见自己竟然躺在一间茅草屋内,身旁站着一老太婆,她有**十岁,满面红光,神采弈弈,一副慈祥的面孔。在微笑的看着自己。她说:
“孩子!你已经昏迷七天了,总算是醒过来了。你的病全愈了。”
“这是什么地方,是您老救了我吗?您尊姓大名,家住何处?”
阿保机觉得这一切都是梦,太神奇了,惊奇的问道。
“一切不必问了,以后你自然会知道的,你马上走吧,有很多事等你去做。你回去重整旗鼓,东山再起,大辽江山是你们耶律世族的,佛主保辽国江山二百年。”
阿保机着急的说:“您救我一命,我必要知恩图报啊!您老要告诉我住址和姓名,以便我以后报恩呀!”
“我住在五台山白云观莲花座上。你赶快骑马离开这里,你的坐骑就在你的身后。”
阿保机回头一看,一匹枣红马果然拴在垂柳树下,此马依然是自己夺的那匹渤海大军的马。当他转过头时,忽然那位老人和茅草屋都不见了,他怀疑自己在做梦。他用力掐一下自己的腿,知道疼痛,被追兵刺的伤疤还在,确定这是事实不是梦。是神仙在点化五位道姑与这位老太婆下界保护我大辽江山,搭救自己,他醒悟过来;回忆老太婆的回话:‘五台山白云观莲花座上’。自己到过许多庙宇,都是观音菩萨坐在莲花座上。知道这位老太婆一定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他急忙对天磕头,谢观音菩萨。
七天后,辽河洪水回落。渤海大军涉水渡河,平息辽河以西的契丹各个部落。
阿保机见此情景,迅速骑马奔程。直向西北方向奔驰,行小路,走山道。厉行二十天,回到永州临潢府迭刺部落。
十年后天赞四年(925年)阿保机组成声势浩大的三十万大军,在他亲自统一指挥下,有述律皇后、太子耶律倍、元帅皇儿耶律德光、汉臣谋士韩知古等人随驾出征。进攻渤海国。辽军来势凶猛,骑士善战,张弓搭射,刀枪无阻,渤海国大军。无力抵抗。节节败退,辽军先后攻下扶余府,上京龙泉府东京辽阳府。九个都督府,四十一个州,最后攻占了渤海国京城东京(今辽阳)。渤海国全部被契丹收复,城陷第三天,渤海国王大湮撰带领文武大臣三百余人,前往驻扎在城南的阿保机行宫投降。天显元年,(926年,)渤海归辽管辖,改渤海为东丹国,封太子耶律倍为东丹国王。(摘录辽史记载)
阿保机经过二十余年的南争北战。北面征服女真人各个部落,南攻后唐,十国,从石敬塘手中夺取汉人燕云十六州。占据广扩领土。辽国疆域同北宋相等。其范围东至日本海,西至金山(今阿尔泰山),北至胪朐河(今克鲁仑河)南至河北白沟,幅员万里。联合汉等民族,(916年)建立辽王朝。阿保机坐上帝王位子,号称辽太祖。
阿保机从当上皇帝这天起,就时刻想报答那位仙婆与五位道姑的大恩,是那位仙人点化五位道姑,帮自己在绝境中渡过辽河。是仙婆把我在垂危生命线中挽救出来。大辽江山是她给的。她恩如泰山,定要报答天恩,他派多名官兵几次去五台山寻找白云观。后来,又派了多名大臣寻找二年也没打听到白云观这座寺庙。
一天阿保机带领五十位护卫亲兵。组成一支马队,从都城上京起程,亲自奔向五台山寻找白云观。五百里路,行程五天,到了五台山。他们逢人就问,遇见寺院便进,打听白云观在哪?得到回答的是:“没见过,不知道,五台山没有这座寺院。”寻找多日,阿保机没有泄气,大恩不报,于心不忍。下决心一定要找到白云观,来报恩。他把人马分成二十伙,二人一组,分头去找。找遍了大小五台山,踏遍方圆几百里,五百多座寺庙,也没有打听到白云观这座寺院。
阿保机坐在行帐内在思想;“仙人决定不会说谎话,神仙都是真言。我只要诚心报恩。一定会找到。他下令出发,继续寻找。
这一天来到一座山下,这山巍然峥嵘,气势磅礴,群峰耸峙,高触云天,威严屹立,那层层迭迭的山峰围成一圈,每一座山峰又宛若初绽莲花的一瓣;中间是一快山间盆地,一片草地长满各种花草,翠绿茵茵,花开吐艳,万紫千红,芳香浓郁,沁人肺腑。是人间仙地,这块盆地好似一朵荷花的花心。因这山峰形似莲花,当地人称‘莲花山。’
阿保机见此风景,心旷神溢,被这秀丽的景色迷住了。便下令在此扎寨休息,群兵行途中又饥又渴,找不到泉水。忽然发现草地上,有二人坐在草地上,正在那里安详地煮茶,阿保机等人围上去,见是一老一小二位道姑,看相貌,这老道姑年进花甲,她头挽云髻,身穿青色左代襟两边开葜道袍,脚上包着白色脚布,外穿双紫色布鞋。小道姑有十一二岁,头上对衬扎二个发鬏,上身穿蔚蓝短褂,下身是青色筒裤,裤角扎一黑带,弯眉大眼睛,炯炯有神,团脸,小嘴,笑时出现二个迷人的小酒窝,她长得俊秀清丽,看上去是一个机灵乖巧的女童小道士。
原来这位老者是白云寺长老,道号弘坤道姑。因为白云寺一连二次遭受天火。庙宇多次焚毁。她告别师傅,带领小徒儿,四处云游,寻找理想的建寺圣地,另立佛门。
师徒二人行程中,发现这处山谷,谷里有潺潺流水,坡上有青青芳草,白云在山尖飘动,山鸡野兔青草里追逐,风光十分美好。她二人便坐下来,解开衣衫,饱览这迷人的景色,这时,一只在蓝天上盘旋的老鹰,突然俯冲下来,抓走了弘坤道姑放在地上的黑色布搭子,然后往北飞去。弘坤道姑领悟到,这老鹰是给她二人指引方向哩!,只要沿着鹰飞去的方向寻找,建寺的地方一定找到。她二人向老鹰飞去的方向奔走,走啊走啊,当身体实在支持不住的时候,突然眼前出现一棵白桦树,树枝上挂着道姑的黑布搭子。弘坤道姑对徒弟说:
“这里大概就是我们要找的建庙圣地!”二人顿时兴奋起来。
弘坤道姑吩咐徒姑,弄些柴火,烧壶茶水喝。一会儿,二人燃着了火,在煮茶。这时阿保机带着卫兵围上来,阿保机问老道姑说:“请您告诉我们,哪里有水喝?”
弘坤道姑没说出打水的地方,只是一个劲的煮茶,一边煮茶一边说:“如果口渴,就喝我的茶,!”
阿保机因为自己的人众多,不好意思打扰老道姑,便再一次请求说:“一小锅茶怎能解众人之渴呢?您还是指出取水之处吧?”
道姑再也不说话了,只是低着头,专心致志地给每个辽兵盛茶。并随手放进一把炒米。老道姑诚恳热情的行动,使太祖阿保机和他的卫兵们深受感动,一个个都捧起茶碗喝了起来。“咕嘟,咕嘟”,他们一碗接一碗地喝起来,所有人都喝饱了,口也不干了,舌也不燥了。喝完后,大家发现,小锅里的茶水不见少,米袋里的炒米还是那样多。不免都惊讶起来。太祖阿保机当即扑倒在地,为老道姑叩头行礼,他认为这位道姑道法无边,很值得崇敬。他边磕头,边说:
“感谢您老的茶水,喝饱了我的士兵,长老的寺院坐落在何方?我一定登门拜访。”
弘坤道姑笑了笑,指着眼前的大片土地,慢慢的说:“我本是白云寺的门生,因遭天火,几座大殿被烧毁。我想另立佛门,在这里建一座寺院。就是这块神佑圣地。”
阿保机顺便问道:“请问长老;您是否知道白云观在什么地方,我这次出来特意寻找——”
老道姑用惊讶的眼光看着阿保机问:“施家正在寻找圣地建寺庙,起名叫‘白云观’,你怎么知道的?”
阿保机说:“是十年前一位老太婆指点我的。”
道姑觉得很奇怪,这位老太婆太神奇了,她怎么会知道十年后的事呢?她非是凡人也!无量天尊!怪哉!怪哉!”她在祷告。
阿保机义正词严的说:“千真万确,他老人家还救我一命,告诉我她住在白云观内莲花座上。”
道姑猜想说:“难道她是——”
众人正在猜测之时,忽然那只老鹰从山边飞来,二只爪子登在阿保机的头顶,叫了两声,然后飞向天空。众人神奇的朝那只鹰飞的方向看去,只见蓝色天空中,飘浮一朵白云,犹如嫦娥的瓢带,飘然于天空。渐渐的向这边飘来,云朵逐渐变大。飘到众人上空,刹间云上出现一朵莲花,莲花瓣上坐着位神女,盘腿打坐,二手相合在胸前,她慈祥的面孔,面带微笑的说:“孩子!白云观就在此处。”
阿保机觉得这声音很熟。这话音虽然不大,但是震荡了山谷的回音。回音未落,只见那朵白云向西方飘去,无影无踪,不见了。
阿保机和弘坤道姑,知道这位神仙就是观音菩萨,是她在显露,点化。众人急忙跪地叩拜。
叩拜完毕,弘坤道姑对阿保机说:“我就在这里建寺院,立名为;‘白云观’我明日开始化缘,集资修建‘白云观’。”
阿保机慷慨的说:“长老!建筑白云观的银两,由我辽国全部包了。要建得一座规模宏大,豪华气魄的寺院。您只管请工匠就行了,我回朝廷后派人把银两送来。”
弘坤道姑听罢阿保机的一夕活有些惊讶,眼前这位大汉到底是什么人,竟然出口包建寺院。便疑惑的问道说:
“无量天尊!请问这位壮士,姓氏名谁?家住何方?何等人士?”
阿保机回答说:“朕姓耶律,名;阿保机,字;啜里只,汉名;亿。出生于契丹迭刺部的夷离堇部落,现已打下大辽江山,本人就是辽国开国皇帝辽太祖阿保机。”
弘坤道姑见眼前这位壮士原来是大辽开国皇帝,惊出一身冷汗,马上叩拜皇上,口呼:“皇上万岁!万万岁!”
太祖阿保机急忙上前扶起道姑说:“佛门不必拜君,本应朕拜您才是。”
弘坤道姑笑道:“本道人已经离开寺院,不在佛灵目下,躯体来在民间,脚踏田野山河,都是大辽疆土,自然为陛下的臣民,哪有不拜之理呢?”,
太祖阿保机高声哈哈大笑说:“今天是大喜大吉的日子,一切礼节都免去,朕与弘坤道姑相会,是上天神仙的点化安排,也是大辽于佛主的恩缘,是观音菩萨救朕一命,赐给大辽江山。我们应该同拜观音菩萨。咱们下一步抓紧修建‘白云观’供奉观音菩萨尊身。朕马上回朝,筹备银两……白云观建成后,朕定来朝拜观音菩萨,你我后会有期。”说完告辞弘坤道姑师徒二人,带领侍卫马队,奔回辽都上京。
一个月后朝廷果然派人送来五千两银子。来使官员说,分批送银子,直到建成为止。弘坤道姑急忙组织人力,去晋州陈庄工匠村,找来二百名工匠,陈庄庄主陈清做慈善,不收工钱。在十几个寺院,上百名曾侣帮助下,厉行三年,建成一座雄伟,庄严的‘白云观’寺院,耸立在群山环抱的莲花山心中。
白云观坐北朝南,建有前,中,后三殿,前殿为主殿,殿前牌扁蓝底刻着‘慈安殿’三个金字。殿内供奉高一丈八尺的观音菩萨金身坐遵。盘坐莲花,两手相合,呈现出一幅慈祥佛面。中殿为‘三清殿’供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尊。三位神仙。后殿为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眸弥金身佛像。又在北山角的那棵白桦树下,修一神鹰庙,庙内供奉一只铜鹰。
壬辰年四月十八,是白云观神佛开光之日。辽太祖阿保机带领家族,朝廷文武官员百余人,自备行帐和捺钵行宫,来到白云观,朝拜捻香庆贺。受到弘坤道长热情欢迎和款待。五台山上百座寺院的僧侣,道长教徒前来参拜祝贺。山下百村万户百姓都闻声而来,有拜神求佛许愿的,有卖食品作买卖的。寺院内香烟通天,香火辉煌明亮。烧香上供的人群川流不息,车水马龙,人山人海,熙来攘往,人声鼎沸。整个莲花山谷呈现出一片热闹欢腾景象。
庙会延续七天,第八天辽太祖阿保机在行宫,召见了弘坤道长。皇上说:
“朕立下国规,在每年四月十八来白云观朝拜观音菩萨,是菩萨救朕一命,并且给了我大辽江山。朕要世代报恩,教导后代,供神拜佛。信仰道教佛经。请弘坤道长。赏给朕经书一部,回去译成我契丹文字。教后人吟经尊佛。”
弘坤道长说:“陛下想修神佛之道,是佛主幸之,陛下只要信仰就行了。佛自然会满意的。陛下为了报恩,一时冲动想入道教,你只能**介入,而你心想凡间之事,神魂不能入道。所以陛下吟经是不必要的。道教有道规,经书不许外传的,因为他是凡人读不懂的。陛下教导后代,只要信仰和供奉就足够了。佛主自然得知满意。陛下听懂了吗?”
说的阿保机心服口服,他连连点头说:“道长佛口嘱咐,朕牢记在心,一定要教导后人信仰道教,供奉佛尊。以报答佛的恩德。”
弘坤道姑二掌合在胸前,口中祷告说:“无量天遵!佛主保大辽江山二百年。”
太祖阿保机带领众臣急忙跪下叩拜佛主,一齐高呼:“谢佛主恩赐!”
谢过佛主之后,太祖阿保机告辞弘坤道长,带领家族众臣人马,回到都城上京。
白云观建筑布局严谨,格局古穆,巍峨挺拔,宏伟壮观。前来朝拜境佛人之多,宏魄壮观,声势浩然,教威精严,真是享誉空前,白云观落成以来,香火繁盛,信众求拜的人络绎不绝。多年来,高僧涌进,仙姑倍出。收留出家道姑坤徒百余名。
阿保机遵守诺言;每年的四月十八定为辽朝的报恩日,他在位时,每逢四月十八,都带领众臣来到白云观,朝拜观音菩萨,看望弘坤道长。这样举动他坚持多年。
辽天显元年(926年),辽太祖阿保机在反京途中,却不幸病逝于扶余府行宫内。享年五十五岁。消息传到白云观,弘坤道长特意给辽太祖阿保机,操度王灵,祭祀七天。
太祖逝世后由次子耶律德光即位,为辽太宗,太宗德光,尊命父亲太祖的遗嘱,每年四月十八报恩日必去白云观朝拜观音菩萨。后代皇帝世宗、穆宗、景宗、圣宗、真宗、道宗、直至天祚九代皇帝,一直遵照太祖阿保机的规定,写在辽朝律法内。辽国一九位皇帝继位,历时辽国江山二百另九年,始终于白云观交往不断,可见辽国于白云观有着渊源深厚恩缘。契丹人认为;大辽所之繁荣强盛。是于神仙保佑和汉人介入分不开的。导致各代皇帝,后族,信仰佛教、道教,供奉神佛成为风气。
但是凡人信仰佛教是有境界的。要有度,掌握分寸适宜,否则会心魂陷入迷信的旋涡,走火入魔。有的皇上变成昏君,**,不理朝政,造成辽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长老弘坤道姑,又在白云观涌法吟经休道四十年。一百二十岁时,道迹归寂,盘坐归天,在白云观后山,修一座名曰‘弘灵塔,’弘坤道姑的尸骨藏灵于宝盒内。葬在塔座下。
当年于与弘坤道姑一起煮茶的小道姑,在老道长归天这年,已六十岁了,由她来接替师傅的掌门道长。法号‘弘日道姑’。现在寺内有老少道姑六十余名。
后王休姑的师傅弘日道姑逝世了,王休姑继位白云观道长,法号为弘历道姑。
弘日道姑在八十岁时,收下王休姑为弟子,当时王休姑一十六岁,是道长的师叔从白云寺送过来的。师叔说对弘日道姑说:“,她是王熙的后人,王熙和他儿子王贵都于辽太祖阿保机有过恩缘,这孩子投奔我师兄来学武功,可是我年已进七旬了。无有能力教她,我把王休姑交给你,教她学武,将来她对辽国会效力的,因为我深知白云观和辽朝的关系。”
弘日道姑答应师叔的要求,高兴的收下这王休姑。并高看她一等,对她照顾无微不至,白天派人教她练武,夜晚教她涌法吟经,经过十几年苦练,王休姑已刀枪剑戟样样精通,道法也有了半身之体了。
耶律世义听完妹妹介绍朝廷情况说:“咱前辈王家与辽朝也有着深厚的恩情,阿保机在咱的老家马家寨后山城搭救过咱的曾祖父,曾祖父在战乱中,生命危在旦夕,被阿保机救出,拿出盘费,逃到山西避难。我幼年时父亲教导我说:‘辽国对咱王家有恩,一定要孝忠辽国朝廷。’我听你刚才的讲述。现在朝廷处在灾难危机关头,余瑾和萧浞卜夫妻,以及齐天皇后已经处在险境,面临灾难时刻!”
王休姑说:“是呀!咱们过二天先去看看余凤。然后再派人去上京相府打听余瑾侄女的近期情况。”
兄妹二人从离别的话题又聊到朝廷大事。最后还是回到自己的二个女儿身上。耶律世义师徒二人在白云观住了三天,第四天清早,王休姑带领哥哥和黑虎,三人骑马上路,直奔陈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