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绾的辞官书送进王城时,嬴政堪堪用罢午膳。
辞官书不长,理由也只有几句:年高力衰,领事无力,见识迟暮,无以与皇帝同步。就事论事,王绾所言都是实情。论年岁,王绾已经年近七旬,经年在丞相府没日没夜连轴转,精神体魄已大不如前了。论政见,王绾力主封建制,也确实与嬴政的决事轴心难以同心协力。唯其如此,王绾确实该让出领政丞相的位置了。还在灭齐之前,嬴政已经思谋好了王绾的归宿:晋爵一级,加食邑千户,以彻侯之身兼领博士学宫,整饬天下典籍以为治国鉴戒。
“君上,丞相府呈来郡守县令拟任书。”
蒙毅匆匆禀报,嬴政思绪蓦然折回,转身之际问了一句:“国正监附议没有?”蒙毅道:“国正监已经跟来,言丞相府拟定派任官员中,有二十余位博士不宜派任郡守县令。”
“二十余博士?”
“正是。臣已数过,二十三人。”
“丞相可有亲笔附言?”
“有。两句话:郡县未必尽法家之士,博士未必尽王道之人。”
“派任博士中,你能记得几个?”
“周青臣、叔孙通、淳于越、鲍白令之、侯生、卢生……”
“周青臣?博士仆射也做郡守?”
“正是。臣没有记错。”
“老丞相也!”嬴政一声叹息,断然一挥手,“即宣李斯进宫。”
蒙毅匆匆去了。嬴政回到书房,立即吩咐专掌图籍的书房内侍张挂起李斯主持绘制的天下郡县图,拿着丞相府拟定的郡守县令名册,站在了地图前,看一个往地图上写一个。行将写完三十六郡,李斯匆匆来了。嬴政没有说话,只顾写着最后几个郡守。李斯也没有说话,只凝神端详着图板上的一个个名字。
“廷尉以为如何?”嬴政搁下了大笔。
“恕臣直言:如此派任,天下大乱也。”
“此乃朕亲自遴选,廷尉不以为然?”
“臣据实评判,无论是否陛下亲选。”
“廷尉评判,依据何在?”
“臣启陛下,”李斯全然依着新的典则礼仪说话,平静如水中显出另一番凝重,“非博士无才也,非博士不忠也。根本处在于:目下大势,难容书生为政。天下初定,陛下若欲重整华夏文明,必将雷电施治,大刀阔斧地整饬天下积弊。当此之时,战国遗风犹存,列国王族世族及依附遗民,必然图谋复辟;天下郡县推行秦法,亦必有种种磕绊。腹地郡县,有复辟作乱之忧。边陲郡县,有夷狄匈奴之患。如此大局,任何郡县都将面对治情动荡起伏之势。说危机四伏,亦不为过。一班博士,尤其儒家博士,素无法行如山之秉持,辄遇乱象,每以王道仁政彷徨忖度,不知奉法立决。如此二十余郡相互生发激荡,天下何能不大乱也!”
“廷尉之见,当如何应对?”
“全面更新官制,推行中央[11]集权,统一治道。”
“中央集权?”嬴政目光骤然一亮,“愿闻其详。”
“陛下明察,”李斯成算在胸,没有丝毫踌躇不定,“战国官制,行于战争连绵之时,故有两大弊端:其一,为求快捷,归并职司,官制粗简过甚,诸多权力模糊不清;其二,官府职司,以支撑战争为根基,官吏构成,以将军军吏为主,军事压倒政事。今天下归一,文明施治将成主流,战国官制必得翻新,方能应时而治。官制翻新之要:以郡县一治为根基,以求治天下为宗旨,以施政治民为侧重,以治权集于中央为轴心。韩非有言,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此之谓也。中央集权,可与郡县制一体配套,自上而下有效施治。是谓集权求治也。”
“好!”嬴政奋然拍掌,“廷尉大论,至精至要。可当即着手筹划。”
“陛下,此事关涉全局,非廷尉职权所在。”
“廷尉且坐。”嬴政倏然敛去了笑容,挺身长跪一拱手道:“大战拜将,大政拜相。今日,嬴政拜相了。敢请先生,为天下领政。”说罢深深一躬,头顶玉冠几乎撞地。李斯大惊,连忙扶住了皇帝,额头汗水涔涔而下,眼中热泪潸潸涌出,伏地三叩首,抬头挺身长跪,肃然一拱手道:“陛下但觉臣能,臣何惜赴汤蹈火以报陛下,以报国家!”
“国府官制,是该整饬重建了。”
嬴政递过一方汗巾,看着擦拭汗水泪水的李斯,叩着书案道,“官制不重建,无以治天下。老丞相业已上书辞官,这是辞官书。”李斯一目十行地浏览完辞官书,抬头道:“敢问陛下,欲如何使老丞相淡出?”嬴政道:“此事廷尉无须过问。你只即刻会同相关各署筹划新官制,同时准备旬日之内接掌丞相府。”李斯不再说话,只深深一躬。嬴政又道:“官制筹划在廷尉府职司之外。是故,我教蒙毅拟定一卷特命诏书,今夜送到你府。明晨,廷尉便可会同各署开始筹划了。”
“臣遵陛下命。”
旬日之后,李斯顺利地接掌了丞相府。
始皇帝召回了将军中最具政才的冯去疾、冯劫两人。在李斯筹划官制期间,以推行郡县制为轴心的政事,都由二冯联袂处置。李斯一力会同相关各署,谋划新朝官制,并拟定各署首任主官人选。此时新政初开,举国官署热气蒸腾生机勃发,李斯与一班大员同心协力,反复会商论争,历时一月又一旬,新官制方略已摆上了皇帝案头。嬴政身着一领吸汗的麻布大衫,大开书房门窗,通着风,散披长发,铜网香炉燃着驱蚊的艾蒿,悉心揣摩一夜,提起粗大的朱笔批下了十七个大字:“郡县统治,官制提纲,集权中央,施治四方。可。”
始皇帝诏书颁行朝野,广袤的帝国再一次轰动了震惊了。
短短两三月之内,皇帝新朝接连推出三大创制,件件都是震古烁今的创新之举,天下臣民目不暇接,一次又一次地震惊着议论着。无论都市城邑,无论亭里村畴,无论边陲山野,无论商旅百工,举凡有人聚汇处,人们无不兴奋万分地惊叹着争论着。惊叹着新朝新皇帝超迈古今的胆魄,宏阔无比的新政;争论着如此背离传统根基,究竟能否长远立足。
帝国新官制的总体风貌,完全体现了李斯对始皇帝阐述的总纲。在此总纲之下,帝国新官制从上到下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施政体系。这一施政体系分为四级系统,层层辖制,从皇帝宫殿直到村畴乡野,一体纳入治道。
其一,中央决策系统——皇帝系统。
其二,中央政务系统——以丞相为轴心的三公九卿系统。
其三,中央散官机构,或归皇帝系统,或归三公系统。
其四,郡县施政系统——郡守县令为轴心的地方系统。
其五,乡官系统——最基层的三级民治,乡、亭、里。
如上四大层级五大系统,非但在战国末世堪称宏大奇迹。帝国施政系统的四层级分割——国、郡、县、乡,两千余年后仍被看作国家治理的黄金分割法则,以至在整个人类世界,都成为国家治理的通行划分。
新官制诏书颁行旬日之后,皇帝的第一道拜官诏书跟着颁行了。
皇帝诏书拜定的中央高官是:
三公:
左丞相 李斯 右丞相 冯去疾
太尉 王贲
御史大夫 冯劫
九卿:
廷尉 姚贾
治粟内史 郑国
典 顿弱
郎中令 蒙毅
奉常 胡毋敬
少府 章邯
太仆 马兴
宗正 嬴腾
卫尉 杨端和
武职:
大将军 王翦
大将军 蒙恬
陇西将军 李信
九原将军 辛胜
南海将军 赵佗
闽越将军 任嚣
少傅 孔鲋(文散官)
博士仆射 周青臣(文散官)
拜官诏书颁行之日,天下感奋,乡风斐然。
百余年后,西汉贾谊《过秦论》坦率记述了帝国初期的蓬勃局面,其云:“秦并海内,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无王者久矣!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兵革不休。今秦南面而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西汉名士严安亦云:“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亘古以来,民众人人自以为重活了一回,这样的盛世能有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