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免费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大秦帝国(精华版)(全5册) > 四、远交近攻大收成效
    范雎举荐王稽出任邦交特使,化解山东合纵。

    三日之后,王稽特使车马辚辚东去。不到一月,快马密使急报:五国使团云集武安,王稽只散得三千金并一半珠宝,燕齐魏三国特使已与赵国翻脸,要赵国先行归还三国旧地再言合纵;楚韩两使虽未公然闹翻,也一力主张赵国要先与秦国打一仗,证实有实力抗秦再说合纵。赵国君臣啼笑皆非,赵惠文王束手无策,丞相蔺相如周旋无功,上将军廉颇大为恼怒,三国特使已经离赵,六国合纵全然无望。

    秦昭王大为振奋,信实了范雎远交近攻的威力,立即连夜宣来范雎、白起秘密计议,能否趁此时机再度大举东出。以秦昭王之见,赵国合纵不成则必然孤立,秦国此时出动大军攻赵,正是事半功倍。秦昭王要武安君白起先说,寻思白起对六国历来主战,定然与自己不谋而合。

    “臣之思虑,目下虽则合纵破裂,然大军攻赵尚嫌仓促。”白起当先一句,秦昭王大出意料,只听白起接道,“远交近攻既成国策,丞相必有详尽谋划,臣愿我王闻而后定。”秦昭王顿时觉得自己心绪浮躁,不再说话,只望着范雎。

    范雎笑道:“武安君沉稳明睿,臣深以为是。目下大举攻赵,确实不是时机。赵已成强,无举国充分准备,不能言战。此其一,为实力之备。其二,目下远交破合纵,孤立赵国,是奠定秦赵决战之基石。其三,秦赵大决,须得先清外围而后步步进逼,一战而决大局。唯其如此,臣之谋划,目下近攻之方向在三。”

    秦昭王点头道:“那是三攻了,作何拆解?”

    “其一,攻韩河外。其二,攻灭周室洛阳。其三,攻取韩国野王。两年之内,若三地攻下,秦国河外河内连成一片,切断赵国与中原通道,我之大势便告主动。此后再下一地,即可对赵国成大决之势也。”范雎略一喘息,侃侃补充道,“要使赵国衰颓,目下几年是要紧时机。赵国变法尚未彻底,国力比秦稍逊一筹。若待赵国有了第二次变法,木已成舟,一切皆晚。唯其如此,从目下开始,要对赵国不断挑起事端,不断施加压力,绝不能使其有第二次变法时机。”

    “好。应侯大手笔也!”秦昭王兴奋得气息都粗了,范雎这三攻着实刺激,河外、野王、洛阳,无一处不是秦国朝思暮想之地,无一处不使赵国如芒刺在背。片刻喘息,秦昭王恍然笑了:“丞相所说一地,却是何地?”

    “武安君成算在胸也。”范雎对着白起笑了。

    白起陡然目光炯炯:“夺取上党,卡住赵国咽喉。”

    “对。上党正是赵国咽喉,先拿下如何?”秦昭王急迫道。

    “武安君全局在胸。臣请我王:许武安君全局筹划战事。”

    “自当如此。”秦昭王一拍王案,“远交,由丞相全局调遣。近攻,由上将军全局调遣。方略但定,本王亲自为上将军坐镇督运粮草辎重。”一言落点,白起大是感奋,心中一块大石顿时落地,慷慨应命而去。

    旬日之后,白起向秦昭王呈上了一卷详尽的战事方略。三年夺三地,先韩魏河外,再野王,稳扎稳打不使赵国恐慌;三年之后大举进攻上党,若他国不救,则夺上党而困赵国,再寻机决战;若他国来救,则与赵国大决!白起对范雎方略的唯一改动,是暂时不灭洛阳王室,以免天下汹汹,掣肘秦赵大决。

    秦昭王立即召来范雎秘密计议,反复揣摩,觉得白起方略切实可行。一则是秦国需要时间整肃法制整顿吏治凝聚国力,操之过急国力不济便没有胜算;二则是外围战不能打草惊蛇,若是紧锣密鼓连续大战,非但赵国有可能警觉而发兵救援,其余五大战国也可能恐慌大起而再度合纵抗秦;若不灭周王室而只一年一战,在战国之世实在平常,且所攻取之地几乎都是明面上的拉锯之地,不会引起列国强烈反弹;外围钳形大势一旦形成,秦国可放开手脚大争上党,其时列国纵然醒悟,也已被秦国封堵在战场之外了。

    商议完毕,秦昭王颇为神秘地一笑:“此谋之要,武安君尚有一处未曾言及,丞相以为可是?”范雎不假思索道:“至高机密,毋得泄露。”秦昭王道:“正是。此番谋划唯我君臣三人知晓。”说着将长卷竹简顺手丢进了脚旁大燎炉,明亮的木炭骤然蹿起了熊熊火苗。

    秋天到来时,函谷关外直到白马津的六百里河外渡口,已经全部成了秦国土地,所有要津渡口都驻扎了秦军大营。说是渡口,实际上是南北宽二十里、东西长六百里的大河南岸原属周韩两国的所有关隘要津。以攻韩陉为由公然出兵,最终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大河中原段的全部要隘渡口,且不为山东六国警觉,实在是远交近攻的一次大胜利。至此,范雎在秦国威望大增,在山东六国心目中成了威势赫赫的强秦权相。

    [1]关于章台的地形与格局,见第二部《国命纵横》。

    [2]应地,春秋古诸侯国,战国中期为韩地,今河南省鲁山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