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免费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人在大明,无法无天 > 第559章 小心思倒是挺多!
    第559章小心思倒是挺多!

    但读书能听到王大海这么说之后,立刻是觉得很奇怪,甚至可以说很诧异。

    因为他们还真就没有那种打算,或者说没有那种期待,也不敢有这样的期待。

    毕竟如今的六曼陀罗城已经明显是要成为别人手上的殖民地,而自己今后能不能让自己等人当家作主,那还是两说之事。

    别看现在明朝说的很好听,说是已经打算即便在今后也要让六曼陀罗城自己本地人来治理地方。

    甚至还说要让大明那边派驻更多的人才过来,协同六曼陀罗城这里的官府治理。

    这种话很有诱惑力,同样的也充满着让大家伙不确定的东西。

    就比如没有人知道现在明朝说的话,能否在将来就兑现,所以读书人们这才要求在如此多人的情况之下,去跟他们对峙。

    即便知道,这可能会被记恨即便知道将来有可能被人家给清算,于是读书人就只能是加倍的小心。

    在这种情况下,其实他们还是挺危险的,尤其是那些先站出来的人很危险。

    毕竟将来如果大明王朝真的要清算起来,直接就能找到他们。

    找到他们之后怎么办呢?

    那自然是要将他们都给砍掉脑袋。

    因为估计当初大明王朝并不想这么对读书人并不想要给出这么好的条件。

    可就因为你们这些人当场在闹,导致大明王朝很多的国策没有办法,只能向读书人倾斜。

    所以报复那也是正常的。

    可是这些读书人为什么还要站出来呢?

    他们也是没有办法,主要是因为这些读书人与其他的读书人不一样。

    因为他们一个个的可都是在围攻明朝军队的地主老爷们家里面当幕僚,所以他们的后路已经被斩断。

    以后肯定是不能继续去地主老爷家里边待不了了,同时呢,因为他们的身份暴露了。

    就算明朝此时来一个大度的不去计较,他们出了这么个主意。

    也不去计较他们给许多的老百姓带来了,不知道会不会是灭顶之灾的危机。

    可是以后老百姓们会不会在意这個问题,那就是一个特别值得商榷的问题了。

    甚至可以说他们会觉得大明王朝那边虽然恼火了他们,但如果他大明王朝这边很巧妙地利用老百姓们来重新把这个问题拿出来,那就不得了了。

    于是想到这个问题,他们才开始害怕。

    他们必须要害怕,因为他们这些读书人看到了一个很恐怖的事情,那就是这里的老百姓完全可以反过头来讲他们给搞死。

    毕竟这里有一部分的读书人曾经仗着那些地主们的势力,欺负老百姓们。

    老百姓那可不是那么容易就放弃仇恨的,谁对他们不好他们其实一直都积攒着仇恨,在他们没有办法报复的时候他们当然会选择隐忍。

    可是一旦这些老百姓有机会的时候,那报复起来就是所有人都没办法承受的。

    就像很多百姓,他们的确不会立刻的发动所谓的袭击,也不会让那些读书人在眼前就感受到危机。

    而是会在今后一旦有机会的时候,尤其是现在明朝来了进行改革变法,人人都有机会读书人人都有机会当官的情况下,读书人现在其实是挺危险的一件事。

    曾经这些都是为了因为自己手中掌握了知识这个武器,把这个武器当做一把锋利的利剑,收割着老百姓们的性命。

    那时候老百姓对这些读书人充满了敬仰畏惧,不敢反抗他的。

    然而现在却不一样了,当他们听到了原来明朝人来了这里之后,马上要设立一些私塾。

    这些私塾是所有人通过选拔之后,就可以进群里面读书的那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了。

    老百姓们也可以啊。

    老百姓们有的小孩,也可以进入到里面去读书啊。

    老百姓们也能够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到其中。

    然后学到书本上的知识,进而去科举考试,去当官。

    如果老百姓就是曾经被那些读书人伙同着地主老爷们欺负过的老百姓,他们当了官之后,第一个打击报复的是什么人?

    那肯定是旧派的那些读书人。

    谁让那些旧派读书人不干好事呢。

    为了自己的那一点所谓的俸禄,就把老百姓们踩在脚底下。

    这种事情一旦做多了,那是会遭受到反噬的。

    那些读书人之前有多么的风光,之前在那些老爷们面前有多厉害,今后被报复的时候就会有多么的凄惨,这是可以肯定的。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现在这些读书人才会在这里为自己将来的生活赶紧做好考虑。

    都说他们这些人比较喜欢准备后路。

    这也是因为因为他们这些人想的比较多。

    这也是他们不能做大事的原因。

    但是就因为他们想到了太多的后路,所以才不能够完全的碾压老百姓们。

    老百姓们也有机会,可以当官之后对他们进行报复。

    读书人想到了这里其实是非常担心。

    看向王大海他们的时候,也是带着一丝祈求。

    尤其是听到王大海说,完全可以在你们进入到私塾读书之时给一定的补贴,这个补贴完全够你们家里面的人过上比较安稳的日子。

    这样一来的话,也算是解决掉了你们的后顾之忧。

    这么一来的话,你们也无需担心今后会不会因为没有一个劳动力而让家里面过得困苦。

    甚至你们本身就是家里面的顶梁柱,因为少了你们家庭就会陷入到无无法运转的危机之下。

    有了这一笔补贴,你们完全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

    既如此,那就可以安安心心的读书,安安心心的科举考试。

    这难道还不足以保障伱们今后的读书科举的信心吗?

    当王大海说完这番话之后,的确是让下边这些读书人很多了一丝欣慰。

    同样的也让部分的老百姓们有了想法。

    有老百姓就说的,“那我们也想问一下,其实眼前的这些读书人,曾经也是在没有祖上读过书的情况下,拜师学艺才学到了知识才可以读书。

    那我们这些原本是种地的,人家能否把我们的还是送到私塾去念书呢?”

    果然最让旧派读书人担心的问题就出现了。

    原来老百姓们听说可以进入私塾读书,得到补贴,马上就反应过来。

    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小孩送到里面去读书,是不是也可以得到补贴?

    是不是也可以让我们的小孩科举考试当官。

    旧派读书人之所以担心这个问题,因为他们的数量毕竟是少数的。

    曾经在六曼陀罗城,因为他们的数量是少数的,所以他们才会受到那些老爷们的追捧。

    那些老爷们希望把他们招入到府邸里边来装饰自己,把他们当做了一些装饰品。

    虽说这个词形容起来有点贬低人的意思,但这的确是事实。

    也正因为这个事实,才让这些读书人觉得自己也有用,不用像那些工匠一样,一天到晚的苦哈哈的过日子。

    可以直接进入到那些老爷们的府邸里去,给老爷们给贵妇人们,去给那些少爷们、小姐们写诗去。

    在宴会上表现出他们附庸风雅的模样,可以让他们高兴。

    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面对知识是一个羞辱,但他们甘之如饴。

    因为这份工作带来的是可观的收入,甚至他们觉得这本身就是职业的一种。

    他们也没有觉得读书就一定那么重要。

    但是跟普通百姓相比较起来而言,读书的确是让他们获得了更多的俸禄,获得了更多的所谓的尊严。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可以为难他人的权利。

    不管在什么时代,不管是在哪个地域,某些一个小人都是这样,他们手中掌握了那么一点点的权力。

    就会在权力范围之内,尽最大可能去为难不如他们的人,这是一种人性的扭曲。

    因为他们在被更高的权力折磨过,他们不会向下兼容去同情那些可怜的人。

    他们也不会觉得这那些人跟自己一样,曾经受到过这样的羞辱,应该得到一些同情。

    反而是觉得既然别人羞辱我,我就羞辱你。

    我不能够向上羞辱他人,但是我可以向下踩死那些不如我的人。

    人性之恶就在于此。

    也正因为此他们结交了许多仇敌。

    这些仇敌现在可是有机会,把自家的孩子送到私塾去读书科举当官的。

    虽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他们很清楚自己的这一点基础其实是很薄弱的。

    要知道他们现在用的大量的教材,除了本国的那些历史以及一些简单的文学之类的。

    大部分还是从中原王朝传过来的。

    为什么一定要从中原王朝传过来呢?

    很简单,隋唐开始,中原王朝的影响力就开始扩散。

    尤其是唐朝的文化,更令整个东亚南亚甚至西亚一带都受到了文化波及。

    每个人都是向往更高等级的东西,国家也一样。

    所以唐朝时候流传过来的那些圣贤书籍,儒家经典也在遍地开花,取代了当地的一些文化空白。

    使他们终于是找到了一种可以形容自己的文字和知识,也从那时候开始,五曼陀罗城这片地方也接触到了这一类的书籍。

    但是五曼陀罗城这片地方毕竟是比较的遥远,所以接收到的东西也比较的少。

    这个少了之后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他们的东西都很单薄。

    即便那些个读书人自认为自己已经学富五车,但其实他们学到的东西都很少。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自然就没有太过于深厚的基础。

    也就是说,他们的基础其实跟普通的老百姓们现在并没有太多的不一样。

    可能就是对文字的掌握,对某些部分的知识的掌握要比一般人要多一些而已。

    可是一旦明朝那边的读书人过来教导老百姓,即便是没有任何基础的老百姓,经过了人家系统性的教导之后,一定会比他们这些个半吊子要好的多。

    可能很快就会赶上来这种多了一点的基础,

    其实对于老百姓们来讲并不见得有那么大的帮助。

    所以他们很担心呢。

    于是这时候就有读书人站出来说:“两位将军,虽然老百姓们也可以去申请进入私塾,但像我们这种已经有基础的人,是不是就可以单独的去找更好的先生来教导我们。

    也就是说,你们从明朝过来的那些读书人,是不是可以单独对我们这些有基础的人进行专门的培训,而不用让我们跟没有任何基础的那些小孩一样去学,这样对我们来讲才公平,不会浪费大家的时间。”

    王大海看一下了说这番话的那个读书人。

    这个话肯定是没有什么错误的,而且很有见解,因为每个人的水平有高低之分。

    不可能让所有人混在一块,这样会使部分人跟不上,同时呢又会使有一部分人觉得太粗浅,就会造成教学的混乱。

    虽然王大海自己也没有系统性的进过私塾,但是在军营里,为了让当上了军官的这部分人能够系统性地读懂上面发的指令。

    能够系统性的总结每次作战的经验,也会进行扫盲工作,至少会让他们能够懂大部分的文字,文采这方面肯定是不行。

    但就光是教学班学字,他们都是明白是什么个道理的。

    那旧派读书人这么一说,王大海点头。

    但是他心里很清楚,这个家伙他肯定不是这么简简单单的,就是说这么个问题。

    因为现在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是要如何才能够在这一次的改革变法当中保障自己的权利的同时,要保住自己的性命。

    所以别看他们现在仅仅只是在这里争取很简单的一些特权,其实肯定是在为了自己的性命担忧。

    所以王大海并没有那么简单的回答,而是看向了刚才说话的那名读书人,定定的看着他。

    果然那读书人在接触到了王大海的目光之后,很快就闪现出了一丝慌乱和心虚。

    就这一丝心虚对于王大海而言就已经足够了。

    这里面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于是王大海说道:“的确可以分开来,但是我想你们也明白一个道理。其实你们是本地的那些一个读书人的水平未必有多高吧。

    我们总督大人在我们大明王朝那可是读书人当中最顶级的那一类,所以我们总督大人只是稍微的考教了一下你们当地的那些读书人就发现你们的水平不高,所以和所有人一起混在一块。去教导并不见得会拖累多少进度。”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