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坐进观天的文官被生意人嘲笑!
如果有百姓在这个时候听到了文官这么说的话,一定会非常的赞同。
就像这名文官说的那样,如果老百姓们都觉得正确的改革变法,那肯定是对老百姓的生活都有着巨大的好处。
要不然的话吃,不可能让这种改革变化继续推行下去。
之前北宋王安石的改革变法虽然好,但是在后期还真就像礼部侍郎说的那样,变成扰民有术,治国无方。
尤其是很多官员其实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去真正的实行改革变化。
或许他们自己内心深处,就不认同改革变法。
看到改革变法的许多条款都觉得可笑。
本来他们就是利益既得者,所以他们在推行改革变法之时自然扭曲改革变法的政策。
甚至利用改革变法为自己捞好处捞名声,从而为自己奠定升官加爵的垫脚石。
这种人去推行改革变法,能不祸害百姓吗?
而百姓们能对这种改革变法有一点点好感?
就因为改革变法最后变成了扰民之术,百姓们不接受才渐渐的变得臭大街。
即便王安石再努力的维系着改革变法,即便他对神宗皇帝说,唯有改革变法才能够让北宋扭转局面。
可是随着改革变化实在过于扰民,神宗皇帝也不得不撤销改革变法。
继而令王安石的努力付之东流。
说句不好听的话,实在是北宋有点烂泥扶不上墙。
那些文官掌握了大权之后,不想把利益让出去。
害怕改革变化触及他们最根本的利益。
所以他们即便看到改革变法,如果真心实意的推行,会有好处,也宁愿让它烂在地里。
因为对于很多官员来讲,老百姓们过得好,他们的利益就会受损。
他们的利益从何而来?
就是从老百姓身上来的。
老百姓们的日子过得越好,对他们来讲就越让他们难受。
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越好之后,反抗他们的压榨就会越强烈。
这是这些利益阶层们愿意看到的吗?
在他们的眼里,老百姓只要老老实实的扎根在土地上面永远为他们提供利益也就是了。
凭什么你们这些百姓要过得那么好。
你们过好了我们怎么办?
我们压榨谁去?
所以文官说的一切的根本原因在于,改革变法最后变成了扰民之术。
所以才让百姓们业务百姓们厌弃。
最后文官们掌握了这些信息之后,才给神宗皇帝反馈。
逼得的神宗皇帝不得不从全局考虑撤销改革变法。
这才是王安石当年改革变化失败的原因。
“可是王公您看,如今在北平府,老百姓们的感官是如何的?
他们讨厌改革变法了吗?
他们抵触改革变法了吗?
如此种种都未曾出现,您为何就说如今国公爷的改革变法和王安石的改革变法是一样的。
就单纯从扰民这一方面来讲,宋朝的改革变法在推行之时,那些文官就没有切实的去履行国策,反而是变着法的用国策来压榨百姓。
但是国公爷的改革变法了,却因为地方上有双向监督机制,导致那些官员即便有怨气,可是在考成法的压力之下,也只能是老老实实的执行改革变化。
这就是不同,咱们看到了这些不同,所以才觉得改革变法有实行下去的资本。
之前我们身在京城没有看到下边的情况,自然认为改革变法就是洪水猛兽。
就是王安石那一类的改革变法,就是会让老百姓们过得更差,老百姓们一定会集体抵制。
所以我们在那样的角度之下反对改革变法。
我们没有下到地方上去,我们悬浮在空中楼阁。”
说这话的时候,有不少官员其时都低下头去。
正如这名官员所说。
他们饱读诗书,总觉得自己明事理,知道很多事物发展的规律。
所以不需要经过调查就能够掌控一切。
可是到了北平府切身实地的去考察,在老百姓的眼中,改革变法,有什么样的好处之时,他们才知道。
原来国公爷爷的改革变法,在多项监督机制的监督之下执行的相当好。
即便官员们个个有怨气,可是又有考成法,又有税务稽查司,又有当地宝钞提取司的三项监督。
根本就没有人敢用自己的乌纱帽,或者说敢用自己的脑袋去以身试法。
老百姓看到了改革变法现在执行之后,自己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自然会更加的拥护改革变法。
文官们听完这话后再次说道,“咱们之前自以为是,自以为能够了解一切,自以为儒家的学识,能够让咱们不需要通过实地认知就可以知道一切,但现在发现我们真是坐井观天了。”
有官员站出来说道:“此言不虚,咱们身在京城,已经太久没到当地衙门,当地州府去看一看,老百姓们的真实生活。
所以我们所知的一切,只不过是地方上官员们汇报上来的。
那些官员其实都带有着怨气,因为考成法、税务稽查司、宝钞提司每一个衙门,每一项国策,对他们都是一道枷锁。
所以他们個个有怨气,这也无可厚非。
但咱们这些个高官,咱们这些身在京城当中的人,有的时候听取了这些人的意见,一句话下去可能就对当地百姓造成无法挽回损失。
王公,您是饱读诗书之辈,您更是对改革变法的坏处有着切肤之痛,所以您对于改革变法抵触,您对改革变法有成见,我们都能理解。”
礼部侍郎抬起头来看向了那名官员。
那官员也用坚定的眼神看着他。
似乎在给他机会。
因为在他们的眼中,礼部侍郎即便带着很多私心在做这件事。
但其实他的公心也不少。
在没有了解到如今国公爷的改革变化深入人心之前,有多少人是像他们一样,视改革变化为洪水猛兽。
这是因为多次的历史教训,让更多的文官变得保守变得谨慎,害怕改革变法没有取得成效,反而动摇国本。
这是很多读书人所警惕的。
他们认为自己身为读书人,就应该兼济天下。
所以如果发现了改革变法会向坏的方向而去,他们自然想站出来为百姓们挡一刀。
礼部侍郎在听完这些话之后,长叹一声。
他心里边多少还是有怨气的。
虽然文官们都在劝他,但想让他一时之间改变自己的想法,还是很难。
ltdivquotcontentadvquotgt他想了半天之后才说道:“你们给老夫一点时间,让老夫这几天再在北平府转悠转悠。
如果真如你们所说,北平府的百姓对改革变化有着拥护的心思,老夫自然会转变心中对改革变法的成见。
但若没有,老夫一定坚持己见,即便要得罪北平府的将士们,即便要给他们扣个弄虚作假的帽子,老夫也在所不惜。”
官员们知道,能到这种程度就已经不错。
千万不要逼迫的这老家伙恼羞成怒。
当然大家更知道,其实这是这老家伙想要给自己找个台阶下的借口。
如果这时候马上答应,他们倒要觉得这老家伙是在想其他的歪主意。
而他没有这么做,是想要去切身实地的感受一下,这就说明他已经听进去了。
只是想要以自己的方式,去验证一下。
官员们看到这里都是会心一笑,大家再没有说话。
……
当夜礼部侍郎躺在床上仔细回味着今天官员们对自己说的那些。
同僚们个个都在说,如今北平府百姓对于改革变法十分拥护,但他始终不相信。
来到这里之后,他就因为北平府这些刁民扔烂菜叶的臭鸡蛋在自己身上,导致他对北平府的百姓有抵触心理,没有认真去实地查看。
他喃喃自语:如果真看到了百姓对改革变化十分拥护,老夫又该如何办?
他之所以有这矛盾的心思,是因为自己的亲弟,因为改革变法查到了他家十几年纳税情况都有问题。
税务稽查司责令他们在半年之内,必须要将所有欠的赋税上交,并且还要加以罚款。
导致气急攻心,中风变了个嘴歪眼斜。
本来自己的弟弟长得风流倜傥,比自己还要小个十几岁。
人在中年正是做大事的时候,却因为改革变法变的那副人不人鬼不鬼的模样。
他亲自回家去看过自己的弟弟,心疼的心脏都疼。
所以对改革变法没有任何好感。
只知道改革变法是扰民之术,可能会像北宋之时王安石的改革心法那样。
一开始他就抱定了这样的决心,对改革变法有着强烈的抵触心理。
所以当同僚们跟他讲,现在陈寒的改革变法跟王安石的改革变法完全不一样的时候,他心里面还是有些嘀咕。
改革变法就是改革变法,加上陈寒的改革变法的政策里边有很多其实就是王安石推行的政策的延伸而已,这有什么不一样的。
他心里面不服气。
所以打定主意。
“好,老夫明天就去市面上逛一下,老夫就不相信,这些边远百姓还知道所谓的改革变法。
甚至老夫更加不相信,就没有人对改革变化有意见,一定有意见的。
他们肯定也跟老夫一样害怕改革变法会失败,然后被官员们刁难。”
他甚至想好了,要在跟百姓沟通的过程当中,跟他们讲清楚。
王安石当时的变法也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效。
可是最后却以失败告终。
是因为什么?
是因为推行政策的官员,到后边一定会因为自己的贪婪而变得肆无忌惮,到时候你们可就惨了。
他甚至想过要煽动百姓们抵触改革变法。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乔装改扮,成为一个普通百姓,溜进了百姓当中。
他先是到了北平府的西市。
这里是人流最集中之地。
当开市的锣声敲锣敲响之后,百姓和买卖人都涌进了集市。
此地不仅云集了北平府周边各种商品。
甚至连北边蒙古达鞑子,西边山西买卖人,甚至更往西的西域商人,以及那些中东的商人,都来到了此地做买卖。
因为大明现在的开放态度,让不少买卖人都赚得盆满钵满,那当然商机无限。
老百姓们也能够享受到来自于天南地北,甚至海外的物产。
流连在这样的市集上面,就连对改革变化看法最为激烈的礼部侍郎,都不禁咯噔了一下。
他这段时间一直都在馆驿当中没有出去。
他心里面对北平府的‘刁民’有成见,不愿意去见他们。
每天都是其他同僚到外边去调查,而他只在馆驿当中坐下来分析资料。
有很多同僚调查出来的对改革变法持赞同态度的报告,他都弃之如敝履。
但现在到了市集上,他才真正感受到,这里的百姓生活的似乎还挺好。
一有这种想法,他马上摇头否定绝对是假象,一定是假的。
百姓看上去生活得很好,但其实受着高额的赋税的影响,肯定过得不如意。
尤其是那些做生意的人,他们交那么高的赋税还赚什么钱?
赚不到钱谁愿意支持改革变法。
于是有这种念头之后,他直接来到了一户买卖家。
先是进去挑肥拣瘦的买了一点东西。
接着由于他是今天第一个给老板开张的,所以跟老板聊起了天。
“掌柜的,您现在觉得朝廷如此高的赋税之下,您还有利润可以赚吗?
现在我听说可是提高了十几倍的赋税,是我的话早就关门大吉,谁愿意把辛辛苦苦挣了的钱都交给朝廷。”
一说这话,掌柜的波动算盘的手停了下来,看向了礼部侍郎,”我说这位老爷子,您是不是才从乡下出来呀,都不知道外面的世道到底是怎么样的?”
被这么一说,礼部侍郎立刻是尴尬起来。
“掌柜的您这话是怎么说?”
那掌柜的把算盘珠子拨到原处,然后啪啦啪几下归位,就开始给他上起课了,“这位老爷子,您可能真的是不知道外面已经天翻地覆了。
这两三年来我们这些做买卖的人,可是因为国公爷的改革变化变生意是越来越好。
至于你说的交了十几倍的赋税,那又算得了什么呢?
知不知道我们现在做买卖的人不在被朝廷歧视,不再被百姓歧视,可以到处去做买卖。
这利润比之前高了五十倍上百倍,相较于那些利润交的这点付出算得了什么呀?
老爷子,您可真是孤陋寡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