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微微一笑,颔首道。
“翟卿长期负责吏部,对国内治理有深刻理解,其意见值得信赖,太孙巡视山西的决定似乎过于急躁,未充分考虑。咱决定推迟此提议,同时,咱已指示北巡官员暂留山西衙门,待年底后重新选派,明年春天赴任。”
“遵命。”
四个人同声答允。
朱元璋随即转口问道:“另外,有关于燕王私自率军南下之事……虽然得到了咱事后同意,但这属于行为先于命令的情况,如何处理呢?内阁大臣们有何意见?”
此言一出,顿时陷入了静默。
不多时后。
朱标微微鞠躬,双手抱拳道。
“父皇,依儿臣看来,老四即使有失,也是细微之过。归根到底,老四此次擅自领军南下,前往晋东区域,实则是为了保护大明太孙。”
“根据实际情况考量,儿臣认为朝廷还是应当减轻责备,或以圣旨警告,或要求其写悔过书呈交于父皇审阅。”
朱元璋冷哼了一声。
他眯缝着眼睛,注视着朱标。
“假设有一天老四或者别人,领军跑到应天城门外呢?”
乾清宫内的氛围,忽然变得紧张起来。
朱元璋目光凝重地看着朱标。
包括任亨泰在内的多位官员,顿时感到焦虑不已。
举世皆知,朱标心胸宽广,无论是对待朝廷大臣,亦或是对于黎民百姓乃至兄弟们,都倾向于宽容处理。
朱标亦是那种能够倾听多方建议的人,并不独裁专横。
每当大明重要决策出台前,总会多次与大臣们共同探讨。
此时此刻,朱标面容依旧镇定自若,嘴角浮现出淡笑。
他再次行礼,面向朱元璋:“父皇,我那些年轻弟弟,可能在过去偶尔会有些出格行为,但从建国到现在已有30余载,在此期间,他们都已有所改变。”
“虽没有贤德之名传颂在外,却也懂得了为国效力的重要性以及维护社稷不易之理。如果真有那么一日,兄弟们率领军队包围应天城,那肯定是因为京师内出现了奸贼,他们这样做是为了给大哥撑腰,讨公道,以此恢复朝廷公正清明。”
“太子仁慈,乃我大明一大幸运。”
任亨泰被深深打动,高高举起双臂并合拢成拳状,朝着朱标极其尊敬地行了个大礼。
解缙,翟善等其他文武百官也都行礼。
看到如此贤明谦逊且能干稳重的太子,所有人都相信未来不会有内乱发生,皇家子弟间更不会产生嫌隙。
朱元璋尽管表面看起来冷峻无情,甚至带着轻微不满的态度,连续发出鼻音表示反感。
但实际上他心里却涌上一股温暖。
长子性情温和而又充满仁爱之心,将来等到离世之时,便不必担心他会挥刀砍杀自己亲生手足。
幼年时,因为条件所限没能好好读书,后来投身军务一直忙忙碌碌。
待到立国之后,虽想努力补习文化,但各种建设事务接踵而至,无暇顾及。
直到多年过去,朱元璋才开始真正静下心来研读典籍。
特别是当他了解到唐代历史时,更是时常心存恐慌,生怕老朱家日后会重复李唐悲剧。
于是,效仿前汉实行藩王封疆治守政策。
借鉴唐朝,禁止诸侯相见。
现在来看。
或许大明不会走上之前朝老路?
想着想着,朱元璋心中不免感慨万千。
“此次允熥进言提出多项主张,虽然有些考虑欠周全的地方,但仍不失爱国忧民。新朝代需要新举措适应发展所需。同时对于过往的经验教训,则需采取改正或者引以为鉴。”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后代必然超过前人,世间哪有什么可以维持千年的法令或者百年的政体呀?”
朱元璋的话,响彻乾清宫。
不管是朱标,还是站在一旁的几位内阁大学士们,都明白皇帝即将作出重大决定。
众人纷纷准备聆听。
“刘建安。”
“奴婢在。”
内宫大总管刘建安迈步上前,缓缓走进众人的视线。
朱元璋手按桌案,神情严肃。
“准备朱笔跟圣旨。”
“我需立下诏书。”
话音落下,乾清宫中仿佛响起了一声巨响。
砰地一声。
朱标与任亨泰等人,一同跪倒在地,脸上写满了惊讶。
“父皇,此举万不可行。”
“陛下正值壮年,身体康健,国家兴盛,此时谈及身后事实在过早。一旦诏书下达,恐会影响陛下声誉,微臣斗胆请求撤销此想法。”
任亨泰心中如波涛翻涌。
不论是从眼见洪武新政渐现成果,还是基于皇上本人依旧硬朗的体态来看,此刻提及设立诏书,总让人感到不安。
不仅自己心存忧虑,更是担心如果这道命令真的执行并且公布于众之后,整个朝野乃至民间又将如何反应呢?
但朱元璋心意已决。
他眉头紧锁:“还不快把东西取来。”
面对皇上的要求,尽管满心悲戚,刘建安却无法拒绝,只好边走边回头地去拿。
朱元璋转而看向任亨泰,“你文采斐然,在书法上也有极深造诣。此次咱的诏书得拜托给你书写,让它永久留存在宫中,并让天下百姓及后世子孙知晓咱的心意。”
朱元璋的眼神中充满了诚恳。
面对如此情景,任亨泰虽心潮澎湃但也只能应诺。
“臣遵命。”
不多时。
刘建安也已将所需材料带来,并照吩咐给任亨泰安置了一方写字桌。
在场之人,个个面色凝重。
上方是坐着的朱元璋,下方则是屈膝待书的任亨泰。
“咱说出口的话语,你记录下来。”
朱元璋脸庞掠过一丝笑容。
“微臣听命。”
任亨泰回答道。
朱元璋颔首微笑起来。
“咱奉天命,承大位于世间,扫除祸乱,止戈息战,使百姓安生。吾谨守天命,抚驭万民,至今已洪武28载。忧患长存咱心,勤劳不敢有丝毫懈怠,一心只为惠及苍生。然出身卑微,难以企及先贤。”
“今深感年老力衰,惶恐国政荒芜,江山动荡。遂写下这篇诏书以为后人指南。国有储君朱标,德仁智勇兼具,若咱离去,宜即继位,天下归心。望朝廷内外文武大臣辅佐新君,造福百姓。”
“太孙允熥英姿飒爽,日后可为中宫根基稳固之人选。普天之下皆咱臣民,若咱离世请简省所有丧礼,官民出临哀悼3日即可恢复正常。婚嫁宴请不受限制。”
“兹告诸方,让世人明白咱愿,孝陵等地,保持现状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