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仅仅是小六爷,还不够。
何雨柱还需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歌曲品质。
短期内,无法提高唐艳玲的唱功。
那就只能用一些旁门左道。
从港岛购买的高价设备,起了作用。
对唐艳玲的歌曲,进行重写剪辑。
连续唱几百遍。
从中选出唱的最好的一首。
如果最好的这一首还不满意。
那就要进行剪辑。
从其他歌曲中,剪出唱的比较好的一句。
进行替换。
某些时候,可以替换一整句。
不过,大部分时候,只能一个字一个字的替换。
极个别的时候,几百遍之中,也找不到合格的一个字。
那就只能进行修音。
与后世不同。
这个时代的设备十分落后。
修一个字,也是巨大的工作量。
正因如此,何雨柱的工作进度无限放缓。
忙活了快一个月,才勉勉强强,凑够七首歌。
第八首,还差最后几个字。
“今晚加班,必须完成第八首歌。”
“明天一大早,工厂那边就要开始生产。”
“我们绝对不能拖后腿。”
“今天加班的人,都可以拿到十倍工资。”
众人马上如同打了鸡血一般。
终于在第二天上午十点,完成了第八首歌。
唐艳玲的第一张专辑,顺利完成录制。
不过,她还不能歇着。
马上开始第二张专辑的录制。
与录音棚不同。
小作坊那边的生产,看上去似乎更加容易。
虽然是小作坊。
可是,他们用的设备,都是最先进的。
并且经过改装。
实力完全吊打正规企业。
仅仅是第一天,就完成了三千盒磁带。
计划的第二部分,随之开始。
何雨柱又找到了小六爷。
“雇佣三千人,每人每天十块钱。”
“他们只需要做一件事。”
“扛着录音机,满大街跑。”
“走到哪里,音乐就放到哪里。”
“一定要保证,全京城都笼罩在唐艳玲的音乐之中。”
小六爷马上提出了一个问题。
“找三千人,不是什么难事。”
“可是,找三千台录音机,您还不如杀了我。”
“我去哪找这么多录音机呢?”
1980年的京城。
三千人,很容易找到。
但是,三千台录音机,就比较困难了。
别说三千台。
就是三台,小六爷都找不到。
何雨柱马上想出办法。
“租!”
“十块钱一天,租。”
“现在的京城,录音机也不算什么稀罕物,大部分家庭都有,肯定能租到。”
招募三千人的计划,暂时搁置。
小六爷先去找录音机。
事实证明,何雨柱还是太乐观的。
这个时代的京城,很多家庭都有录音机。
但是,小六爷手下只有十几号人。
而且,全部都是老炮儿。
声名狼藉的那种。
好人谁敢把录音机借给老炮儿。
忙活一天。
十几号人,只借来八台录音机。
不要说覆盖整个京城。
能覆盖一两个四合院,就不错了。
何雨柱只能重新换一种思路。
第二天一大早,何雨柱找来了刘全有。
“小刘,我交给你一个任务。”
“你认识录音机厂的领导吗?”
“跟他们租一些录音机。”
“每台录音机,每天租金五块钱。”
何雨柱算是一条路走到黑。
把洒币进行到底。
刘全有马上开始行动。
很快便联系到录音机厂的领导。
从对方口中,打探到一些消息。
这个时代,工厂最大的问题,就是卖家找不到买家,买家找不到卖家。
录音机厂刚刚推出一批新款录音机。
却苦于找不到买家。
一直堆在仓库里。
得知此事,何雨柱大脑飞速运转。
直接把租录音机的事情,改为替录音机厂宣传。
“我们可以替你们进行宣传。”
“不过,你们需要支付一点点宣传费。”
“也不高,每天一千块。”
“最少宣传一个月,也就是三万块。”
“您是刘全有的战友,给你打个七折,两万。”
说至此处,何雨柱故意压低声音说道。
“但是,开发票的时候,我可以给你开一张三万块钱发票。”
录音机厂的领导,也是聪明人。
马上明白了何雨柱的意思。
宣传什么的,对方肯定不在乎。
但是,一万块的花账,他不可能不在乎。
拿着三万的发票,向上级申请经费。
最终,只需要给何雨柱两万。
另外一万,他可以自由支配。
简直爽歪歪。
录音机厂的领导,爽快的答应下来。
不仅如此,他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每天一千块,是不是有点少。”
“现在,雇佣农民工,一天都要十块钱。”
“一百个农民工,能干啥?”
“我提议,增加十倍,一千个农民工。”
“总价提高到三十万。”
录音机厂领导,深知张麻子的道理。
投资多,赚的多。
三万块,他能自由支配一万。
三十万块,他就能自由支配十万。
这点道理,小学生都懂。
何雨柱当即答应下来。
并且,顺利从录音机厂,拿到了一千台录音机和三十万宣传经费。
何雨柱的计划,也进行了相应的修改。
三千人缩小到一千人。
一千台录音机,也够了。
何雨柱一分钱不花,就给唐艳玲买了三十天流量。
而且,效果十分明显。
仅仅是第一天。
一千台录音机,便卖出去一百五十台。
实机演示,说服力太强了。
1980年,京城的很多家庭,已经有一些闲钱。
只是不知道该怎么花。
现在,录音机送上门。
还能打八折。
买录音机,还送磁带。
很多人现场下单。
见此情景,何雨柱马上扩大宣传力度。
第二天,便增加了五百人。
第三天,又增加了五百人。
宣传计划,逐渐开始跑偏。
明明是想宣传唐艳玲。
可是,经过何雨柱的努力,居然救活了一个录音机厂。
当然,宣传唐艳玲的目标,也答道了。
华夏子民,向来节俭。
既然已经花了大价钱买录音机。
谁还舍得再买磁带。
更何况,还有赠送的磁带。
大部分录音机,都是一盒磁带用到死。
实在不行了,才会再买磁带。
于是,唐艳玲的声音,便飘进了每家每户,大街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