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余书记外出学习的时候,他对内对外都竭尽全力维护余书记的形象和威望,因此,人们都打趣地称他为典型的“保皇派”。
同样被称为“保皇派”的还有管委会副主任梁、组织委员牛、宣传委员章、党委秘书曹。余书记和这帮“保皇派”们近年来像是站在风口浪尖上,屡遭状告,但他们却像不倒翁一样,每次都能胜诉。他们始终坚守着正义的原则,引领着发展的方向,把控着事态的主流。那主流就像一条奔腾的河流,汹涌向前。
而另一边是以管委会主任史兰玉为头领的元老派加地方实力派们。
史兰玉是河汊本地的土著居民,他身材高挑却瘦弱,走起路来身体斜着半边肩膀直往前倾,那模样看起来就像一阵风就能把他吹倒似的。
每次看到他迎面走来,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想要上前扶他一把的冲动,可他总是像一阵风一样和你擦肩而过,让你觉得之前的担心都是多余的。
他年近花甲,就算不改制,再过个一两年也到了退休的时候。他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做起报告来却妙语连珠,那些农村谚语、歇后语被他运用得贴切得体,一套一套的,
就像一位民间艺人在表演拿手好戏。当地的百姓们对他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和信任意识,这也是他相较于其他干部,特别是外地调来的干部所拥有的独特优势。
在农村责任制改革的过程中,他和几个年龄相近的副主任们,仗着自己即将退休、无所顾忌的优势,就像一群调皮捣蛋的孩子,一直和余书记对着干。有时候,仅仅是为了发泄自己的私愤,就专门给余书记捣乱。
不管余书记的决策是对是错,只要余书记赞成的,他们就坚决反对;只要余书记反对的,他们就全力赞成,就像在联合国安理会投票表决时故意唱反调的某些国家一样。
他们一心只想扶植自己的亲信,不遗余力地打压余书记的威风和势力,甚至不惜超越底线,扭曲事实,完全丢弃了一名公社主要领导干部应有的底线。那底线就像一道坚固的城墙,守护着正义与公平。
在河汊乡那片土地上,复杂的局势如同汹涌的暗流,涌动着各种势力的角逐。
除了以党委余书记为首的改革派和以管委会主任史兰玉为头领的元老派加地方实力派之外,还有一股势力,是原副书记陈大奎的余部组成的捣余势力。
陈大奎在7月初改制方案下达的同时就被调离了河汊,去其他乡镇任职,没有机会参加河汊党委书记的竞选。
他刚来的时候,信心满满,势在必得,可最后却灰头土脸地离开,心中自然是极度不甘心。他的那些追随者们,就像一群迷失方向的小羊,在这复杂的局势中徘徊。
他们既不想让余登科书记顺利实现自己的愿望,又不赞同史兰玉那一帮人的胡作非为。
他们经常以公平正义的名义向上级投诉反映情况,试图干扰余书记的用人思路,企图踢出陈大奎在时的那套搭班思路。
在这样复杂的格局下,无论是基层单位领导人的无记名投票推荐,还是各种座谈会调研,又或者是个别谈话听取意见并加以汇总,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都像是一幅充满裂痕的画卷。